口译中的'原语效应':理论与应对策略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3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3 收藏 180KB PDF 举报
"《试论口译中的“原语效应”及对策》是一篇发表于2010年1月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1期的文章,由刘笑纳和刘丰两位作者共同撰写。文章探讨的主题是口译过程中出现的“原语效应”,这是一个关键概念,指的是在口译活动中,译者在处理源语言(原语)与目标语言转换时,由于语言结构、文化背景、即时交流环境等因素产生的影响,可能导致理解和表达的偏差或失真。 口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其特性包括即席性、不可预见性和综合性。即席性强调翻译的实时性,译者需要迅速理解并转化信息;不可预见性则涉及到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可能预想不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而综合性则涉及多语言知识和技巧的综合运用。文章深入探讨了这些特性如何影响“原语效应”。 文章首先从传播学、对比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原语效应”的理论基础。传播学关注的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和效果,对比语言学则比较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异同,而社会语言学则研究语言在社会中的使用和变化,这些都为理解“原语效应”提供了理论支持。 接下来,作者详细讨论了如何应对口译中的“原语效应”。他们提出译员应采取“顺应”策略,即灵活调整翻译策略,以适应源语言的表达习惯,同时也要对原语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归纳,确保译文的准确性。这种策略要求译员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敏锐的文化感知力和良好的临场应变能力。 总结来说,这篇论文不仅明确了口译中“原语效应”的概念,还提供了实用的对策建议,这对于提高口译者的专业技能和优化口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译员可以更好地应对口译中的挑战,确保在交流过程中能够迅速、完整、准确地传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