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调用语句与编译器结构解析

需积分: 50 8 下载量 14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3 收藏 6.82MB PPT 举报
"调用语句-编译原理课件(龙书为教材),由辛明影教授讲解,涉及编译器的基本结构、高级语言语法、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内容。课程采用自顶向下、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实践,旨在让学生理解编译程序的设计与构造原理。" 在计算机科学中,"调用语句"是编程语言中用于执行函数或子程序的关键部分。在提供的描述中,`S→call id(Elist)` 和 `Elist →Elist,E` 以及 `Elist →E|ε` 是关于编译原理的文法规则,它们属于上下文无关文法(Context-Free Grammar, CFG),这是描述编程语言语法的一种常见方式。具体来说: - `S→call id(Elist)` 表示调用语句(S)由 "call" 关键字、一个标识符(id)和一个可选的参数列表(Elist)组成。 - `Elist →Elist,E` 表示参数列表(Elist)可以是另一个参数列表后面跟着一个参数(E)。 - `Elist →E|ε` 表示参数列表也可以是空(ε),即没有参数。 这些规则是编译器语法分析阶段(通常由解析器完成)所依据的,用于识别和构建程序的语法结构。在编译原理中,编译器通常分为多个阶段: 1. 词法分析:识别源代码中的词汇单元,如关键字、标识符、运算符和常量,将其转换为标记流(Token Stream)。 2. 语法分析:基于文法规则,将标记流解析成抽象语法树(Abstract Syntax Tree, AST),验证代码是否符合语言的语法规则。 3. 语义分析:检查代码的语义,确保其符合编程语言的逻辑和规则,并可能生成中间代码。 4. 代码优化:通过各种技术改进中间代码,提高目标代码的效率。 5. 目标代码生成:将优化后的中间代码转换为目标机器的指令集,即汇编或机器代码。 辛明影教授的课程还强调了使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编译过程的理解。预备知识包括形式语言与自动机、至少两门高级语言、汇编语言和数据结构,这些都是学习编译原理的基础。 通过学习编译原理,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程序是如何被转化为可执行代码的,还能为设计和实现自己的编程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理解和掌握编译器的工作原理对于优化代码、调试和理解复杂系统也极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