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基-普鲁兰纳米粒对HepG2细胞的体外摄取及机制研究

0 下载量 7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516KB PDF 举报
本研究论文标题为《胆固醇基-普鲁兰自组装纳米粒的体外HepG2细胞摄取研究》,由蒋丽琴、李学敏等人合作完成,发表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上。该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人肝癌细胞(HepG2)对胆固醇基-普鲁兰(CHSP)纳米粒的摄取行为,特别是影响因素和可能的摄取机制。 研究方法方面,作者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对CHSP进行标记,通过透析法制备出FITC-CHSP纳米粒。通过荧光光度法对HepG2细胞吸收的FITC-CHSP纳米粒进行定量分析,探究纳米粒浓度、孵育时间和温度对细胞摄取的影响。实验设计中,作者还考察了内吞途径抑制剂,如叠氮化钠、氯丙嗪、甲基-β-环糊精和阿米洛利,以揭示纳米粒进入细胞的具体路径。 研究结果显示,37℃下,随着孵育时间的增加,HepG2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量逐渐上升,达到稳定状态通常在2小时左右。同时,随着纳米粒浓度的提高,细胞摄取量也随之增多,但摄取速率下降。对比4℃,37℃时的摄取效果显著优于低温条件,暗示温度可能对纳米粒的细胞摄取有重要影响。 进一步的抑制试验表明,HepG2细胞对FITC-CHSP纳米粒的摄取过程是能量依赖的,涉及网格蛋白介导和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这揭示了疏水改性多糖自组装纳米粒子入胞机制的关键环节。这些发现对于理解这类纳米粒在医学领域的潜在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其在药物传递和靶向治疗中的作用。 关键词包括胆固醇基-普鲁兰纳米粒、人肝癌细胞、异硫氰酸荧光素以及细胞摄取。该研究不仅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也对纳米粒生物相容性和靶向递送策略的优化具有理论指导价值。此外,这项工作还表明了作者团队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特别是在药物递送系统方面的前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