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Linux Bootloader移植与U-boot启动流程解析

需积分: 9 4 下载量 10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30 收藏 315KB DOC 举报
"嵌入式Linux的Boot Loader移植分析,主要涉及嵌入式软件结构、Boot Loader的功能和启动流程,以及U-boot的阶段1和阶段2的详细解析。" 嵌入式Linux系统软件架构通常由四大部分组成:引导加载程序(Bootloader)、Linux内核、文件系统和应用程序。引导加载程序作为系统启动的第一步,包括内部ROM中的固化启动代码和Boot Loader。Boot Loader负责加载Linux内核到内存中,并初始化必要的硬件。在S3C24x0这类芯片中,Boot Loader有Norboot和Nandboot两种形式。对于更复杂的芯片如Omap3,启动方式更为多样,可以是USB、UART或以太网。 Boot Loader的启动流程通常分为两个阶段。阶段1,通常由汇编语言编写,包含CPU初始化、异常向量设置、硬件设备初始化、内存控制器初始化和Boot Loader阶段2代码复制到RAM等步骤。阶段2,用C语言实现,功能更为复杂,包括更多的硬件初始化、网络配置、设备检测等,以lib_arm/board.c中的start_armboot函数作为入口点,进一步执行内核加载和其他系统设置。 在Boot Loader移植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平台的硬件特性进行适应性修改。例如,对于my2440开发板,需要分析或修改u-boot源码,使其符合开发板的具体需求。这包括但不限于调整内存映射、外设初始化、网络配置等,确保内核能够正确加载并运行。 在文件系统方面,除了根文件系统,还有可能使用EXT4、UBI、CRAMFS等不同类型的文件系统,它们存储在Flash内存设备上,提供系统配置文件和运行环境。此外,用户自定义的应用程序也存放在文件系统中。有时,根文件系统可能是initramfs,被压缩到内核映像内,或者没有Bootloader参数区,这些都需要在移植过程中考虑。 Boot Loader移植分析是一项关键的任务,涉及到硬件初始化、内核加载等多个环节,需要对嵌入式系统和目标平台有深入理解,以确保系统的稳定和高效运行。在实际操作中,开发者需要根据具体硬件环境和需求,遵循移植步骤,逐步调试和优化Boot Loader代码,以实现成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