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与文件系统制作教程

需积分: 10 5 下载量 2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1 收藏 852KB PDF 举报
"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与文件系统制作教程" 嵌入式Linux系统是应用于各种嵌入式设备上的操作系统,它由Bootloader、Linux内核和文件系统三部分组成。本文主要聚焦于内核的移植和文件系统的制作过程。 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是将Linux内核定制并编译,使其适应特定硬件平台的关键步骤。以下是移植的基本流程: 1. **获取内核源码**:首先,从官方仓库或镜像站点下载合适的内核源码,例如,这里选择了版本为2.6.30.9的内核,源码包为`linux-2.6.30.9.tar.bz2`,可从`ftp.kernel.org`下载。 2. **解压并定位源码**:将下载的源码包复制到工作目录(如`/home/cao/SoftEmbed`),然后使用解压缩工具(如tar)将其解压。 3. **配置体系架构和交叉编译器**:内核需要针对目标硬件(这里是ARM架构)进行编译。打开`Makefile`,修改`ARCH`变量为`arm`,并设置`CROSS_COMPILE`变量为`arm-linux-`,以指定使用ARM架构的交叉编译器。 4. **调整时钟频率**:针对具体开发板的时钟频率(如12MHz),需修改内核源码中的相应设置。例如,在`arch/arm/mach-s3c2440/mach-smdk2440.c`文件中,将时钟频率从默认值更改为12MHz。 5. **配置内核**:通过运行`make menuconfig`或`make xconfig`等命令,基于内核源码中的配置文件对内核进行定制。根据设备需求选择驱动程序、功能模块等。 6. **编译和生成内核映像**:配置完成后,执行`make`命令来编译内核,然后使用`make uImage`或`make zImage`生成适用于目标平台的内核映像。 7. **烧录内核到目标设备**:将编译好的内核映像通过某种方式(如JTAG、串口、SD卡等)烧录到目标硬件上。 接下来是**嵌入式Linux文件系统制作**的过程: 文件系统是内核启动后加载的第一个软件环境,包含了操作系统运行所需的各种程序、库、配置文件等。制作文件系统通常涉及以下步骤: 1. **选择文件系统类型**:常见的文件系统类型有ext2、ext3、ext4、yaffs2、jffs2等。选择适合目标硬件和应用需求的文件系统。 2. **创建空文件系统**:使用工具(如mkfs.ext2/mkfs.ext3/mkfs.ext4等)创建空白的文件系统映像。 3. **挂载并填充文件系统**:挂载创建的文件系统到一个临时目录,然后在这个目录下添加所需的文件和目录,包括初始化脚本、系统配置文件、库文件、应用程序等。 4. **打包文件系统**:使用工具(如busybox、BusyBox Builder等)生成可以烧录到目标设备的文件系统映像,如 squashfs 或 cramfs。 5. **烧录文件系统到目标设备**:将制作好的文件系统映像写入目标设备的存储介质,如NAND Flash、SD卡等。 6. **配置Bootloader**:Bootloader如U-Boot需要配置以引导正确的内核映像和文件系统。 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和文件系统制作是开发嵌入式设备的核心环节,涉及到硬件与软件的紧密交互。通过以上步骤,开发者可以将Linux操作系统成功地部署到特定的嵌入式硬件平台上,实现定制化的功能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