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技术详解:信元交换与网络架构

需积分: 4 87 下载量 13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2 1 收藏 3.35MB PPT 举报
"ATM技术相关的讲稿,涵盖了ATM技术的基本概念、信元结构、优点、B-ISDN参考模型以及各层次的功能。"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是一种电信网络技术,主要应用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它结合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点,提供高效的数据传输服务。ATM技术基于固定长度的信元进行交换和复用,每个信元由53个字节组成,包括5字节的信头和48字节的净荷。 ATM信元的结构非常独特,信头包含GFC(一般流量控制)、VPI(虚通道标识)、VCI(虚连接标识)、PTI(净荷类型指示)、CLP(信元丢失优先级)以及HEC(信头差错控制)字段。这种设计使得ATM能够实现端到端的差错控制,而不必在每个链路上都进行,同时,通过VPI和VCI即可标识连接,无需像IP包一样携带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信息,简化了网络处理。 ATM网络采用虚电路的方式进行传输,即在数据传输前先建立连接(虚电路),然后在这条虚电路上进行数据传输。这种方式提供了类似电路交换的连接性,同时保持了分组交换的灵活性。 B-ISDN的参考模型包括了多个层次,从高层的AAL(会聚层)到物理层。AAL负责各种业务的适应和聚合,SAR(分段和组装)则是AAL的一部分,负责将高层数据分割成信元或组装回原始数据。ATM层负责信元的复用/解复用和信头处理,而物理层(包括PM物理媒介子层和TC传输会聚子层)则负责信元在物理媒介上的传输,包括速率解耦、信元定界、差错控制等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ATM论坛和ITU-T分别定义了不同的接口标准,确保ATM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TC子层的作用是将信元组织成传输帧,同时在接收端恢复这些信元,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物理媒介子层则关注物理接口的规范,确保信元能够在特定的物理媒介上稳定传输。 ATM技术是构建高速、高效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尤其适用于需要大量实时数据传输的应用,如视频会议、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服务。虽然现代网络更倾向于使用IP协议栈,但ATM的技术基础和理念在今天的网络架构中仍然有其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