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与交换技术:从起源到STP和QinQ协议详解
需积分: 9 14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30
收藏 5.1MB PDF 举报
网络之路 第六期——交换专题深入探讨了以太网这一核心局域网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其在交换技术中的重要地位。以太网起源于1972年,由Bob Metcalfe在Xerox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开发,最初作为ALTOALOHA网络服务于连接Alto计算机。Metcalfe的团队基于ALOHA系统的原理,并结合多点数据通信技术,提出了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协议,这是以太网的核心特性,使得网络能够在存在竞争性的通信环境中有效工作。
1976年,Metcalfe等人发表了关于以太网的重要论文,推动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标准的制定,1979年由DEC、Intel和Xerox的合作促进了以太网的标准化进程。1980年,他们共同发布的DIX版以太网1.0规范定义了10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这是对初期2.94Mbps实验型以太网的重大提升,奠定了现代以太网的基础。
DIX联盟在1982年推出了以太网的第二个版本,Ethernet II,进一步巩固了以太网在业界的地位。这一阶段的以太网不仅在技术上日趋成熟,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了主流的局域网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太网经历了多个版本的迭代,包括千兆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万兆以太网(10 Gigabit Ethernet)以及更高速度的网络标准,如40/100/400Gbps等,同时伴随着交换技术的不断进步,包括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和QinQ(Virtual VLAN Tagging)等协议的引入,使得网络的可靠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得到了显著增强。
交换技术专题则集中于这些协议的原理和实现,STP用于解决大型网络中的环路问题,通过创建一个无环路的逻辑拓扑结构来确保数据的正确转发;QinQ则是一种二层隧道技术,允许在单一物理链路上承载多个VLAN流量,对于提高网络效率和安全性有着重要作用。了解并掌握这些技术,对于构建高效、稳定的现代网络环境至关重要。
网络之路第六期的交换专题深入剖析了以太网从起源、发展到现今应用的演变过程,以及与其相关的关键技术和协议,对于理解和实践网络管理员的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2009-07-25 上传
2020-11-01 上传
2011-03-23 上传
2021-10-10 上传
2021-10-08 上传
2009-03-10 上传
leolinux
- 粉丝: 12
- 资源: 1
最新资源
- 用于学习vue2、node、MySQL的自研项目.zip
- Python-with-machine-learning
- ufmt:格式化所有代码文件!
- LinhProfile
- 这个是很久之前自己学习MySQL所做的一些笔记.zip
- FLARE21nnUNetBaseline:FLARE21的基线nnUNet模型
- 抛出无法找到主类:org.apache.axis.wsdl.WSDL2Java
- workshop-vue:WorkShop Vue,主要概念介绍
- white-helmets:在白头盔纸上复制RT Disinfo的代码
- Java SSM基于JavaEE的网上图书分享系统【优质毕业设计、课程设计项目分享】
- Panzer-Predicament:作者:安德鲁·李,克里斯托弗·敏和凯文·墨菲
- pantheon-helper:用于 Pantheon 服务的常用 Git 和 Drush 命令的 Bash 菜单
- 孤独聊天
- 源码主要用于学习:1. Spring Boot+Hadoop+Hive+Hbase实现数据基本操作,Hive数据源使.zip
- resr_rpwq.dll库文件
- Kapok 超简单的序列化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