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探索: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需积分: 9 1 下载量 3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2 收藏 1.81MB PPT 举报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机原理课程概述,包括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转变,以及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推荐教材和成绩评定方法。" 在微机原理的学习中,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至关重要。自1946年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诞生以来,计算机经历了多次技术革命: 1. **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6)**:这是计算机历史的开端,以ENIAC为代表,体积庞大,耗能高,但计算速度相比之前已有显著提升。 2. **晶体管计算机(1957-1964)**:晶体管的出现替代了电子管,使得计算机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为后来的计算机普及奠定了基础。 3.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集成电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计算机的集成度和运算效率,计算机开始进入家庭和办公场所。 4.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至今)**:自Intel发布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以来,计算机进入了个人化时代,微处理器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微型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如IBM PC及其兼容机,直至现在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北京大学的微机原理课程详细讲解了微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微处理器、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输入输出、I/O接口、存储器、总线和高性能微处理器等。课程旨在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掌握微机系统,并具备软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通过课堂讲授、上机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推荐了几本经典教材,如王克义的《微机原理》等,以供深入学习。 课程的成绩评定注重综合评价,平时成绩占30%,包括作业、上机和小测验,而期末考试则占70%。学生可以通过指定的联系方式和资源下载地址获取更多学习资料,如课件和讲义。 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能够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历史演变,还能掌握微机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为未来在IT领域的工作或研究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