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认识实习:从电子管到微处理器的历程

需积分: 9 5 下载量 6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10-31 收藏 42KB DOC 举报
"青岛农业大学计算机实习与认识论文" 这篇论文详细阐述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以及实习过程中对计算机的认识。从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出发,强调了认识实习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习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感性认知,通过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使学生理解计算机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类智慧的延伸。论文详细介绍了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到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主要特点和技术进步: 1.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以ENIAC为代表,特点是使用真空电子管和磁鼓存储数据,编程需通过物理接线,功能有限但实现了并行计算。 2.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7-1964):使用晶体管替代电子管,显著降低了体积、功耗,增加了性能稳定性,引入了打印机、磁带、磁盘和内存等部件。 3.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2):通过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进一步小型化,性能提升,引入了操作系统,支持多程序并发执行。 4.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2-至今):CPU和内存集成在微处理器上,存储器分为内外两部分,I/O设备多样化,计算机系统结构更加完善。 此外,论文还提及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构成,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内存和外存)、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这些构成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五大部件。微处理器(CPU)是核心组件,负责处理指令和数据。输入设备用于获取数据,输出设备用于显示结果,而存储器则用来暂时或永久保存信息。 通过这样的实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还能深入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脉络,为今后学习更高级的计算机科学课程,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计算机网络等奠定基础。同时,这种实践经验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