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介子衰变研究:QCD因子化方法分析Bc→J/ψπ,ηcπ,J/ψK,ηcK过程

0 下载量 14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313KB PDF 举报
"用QCD因子化方法研究Bc-->J/psi pi etac pi J/psi K etac K过程" 这篇论文探讨了利用量子色动力学(QCD)因子化方法来研究Bc介子的衰变过程,具体涉及Bc介子衰变为J/ψπ, ηcπ, J/ψK, 和ηcK四种不同的粒子组合。Bc介子是一种由b夸克和c夸克组成的伪标量介子,其质量约为6.286 GeV,因为其质量小于BD介子对的产生阈值,所以它不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而是通过弱相互作用进行衰变,具有较长的寿命,这使得研究Bc介子的衰变特性成为理解重味介子弱衰变机制和检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重要途径。 Bc介子的产生主要依赖于高能强子对撞机,如LHC。虽然在早期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如SLAC和KEK的B介子工厂中无法生成Bc介子,但在Tevatron上已由CDF实验组首次观测到Bc介子。随着LHC的运行,预计每年可观察到约50亿个Bc介子事件,这极大地促进了对Bc介子性质的深入研究。 QCD因子化方法是当前国际上研究Bc介子衰变过程的主要工具。论文中,作者杨悦玲、孙俊峰等人运用这种方法对Bc介子的非轻衰变过程进行了唯象研究。他们强调,相比于半轻衰变过程(如Bc→J/ψlν),非轻衰变过程如Bc→J/ψπ, ηcπ, J/ψK, ηcK因其末态全部为强子,探测效率更高,特别适合LHC的实验条件。 QCD因子化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强相互作用过程分解为短距离(hard)和长距离(soft)两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分别用perturbative QCD(pQCD)和非perturbative QCD效应处理。在Bc介子的衰变中,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计算不同衰变通道的分支比,即某一特定衰变发生的概率,同时对理论预测的不确定性和误差进行评估。 通过这种分析,研究者可以预测Bc介子的衰变模式,进一步理解重味夸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弱相互作用的细节。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检验,也为未来的LHC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预测,有助于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策略的优化。此外,对Bc介子衰变的研究还有助于寻找可能的新物理现象,因为任何与标准模型预测不符的结果都可能指向超出现有理论框架的新物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