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炭材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嵌锂特性与应用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1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0 收藏 40.62MB PPT 举报
“石墨类炭材科具有以下嵌锂特性-1--锂离子电池材料及电池”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可充电电池,它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嵌锂特性。石墨类炭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主要因为以下几个关键特性: 1. 良好的导电性和结晶度:石墨材料拥有高度有序的层状结构,这使得锂离子能容易地在石墨层间嵌入和脱嵌,提供了高的嵌锂容量。锂离子电池的负极通常可以达到1阶GIC-LiC6状态,理论容量为372mAh/g。在实际应用中,充放电比容量可超过300mAh/g,充放电效率高达90%以上,不可逆容量低于50mAh/g,这意味着电池在多次充放电过程中能保持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 2. 低且平坦的嵌锂电位:石墨负极的嵌锂过程发生在大约0.0~0.2V(相对于Li/Li+)的电压区间,这为锂离子电池提供了高且稳定的运行电压平台,有利于电池性能的稳定和延长电池寿命。 3. 对溶剂的敏感性:石墨材料与某些有机溶剂如PC、THF、DMSO、DME的相容性较差,这可能导致溶剂侵入石墨层间,破坏其结构。为解决这一问题,通常会添加第二或第三种溶剂来改善石墨与电解液的相容性,形成保护层,防止溶剂对石墨结构的损害。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 锂一次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宽工作温度范围和长久的储存寿命等特点,已被商业化应用于多个领域。然而,由于不能重复充电,存在资源浪费和成本高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金属锂作为负极的二次电池研究开始,但由于金属锂的化学活性高,容易引起电解液分解,形成锂枝晶,以及循环性能和安全性的挑战,未能实现广泛应用。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20世纪80年代,以TiS2、MoS2等为正极的锂离子电池研发取得进展,但因锂电极的循环性和安全性问题,未达到实用化。1989年MoliEnergy公司的Li/MoS2电池发生安全事故,锂离子电池的研发一度陷入低谷。 锂离子电池技术的重要人物Manley Stanley Whittingham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工作包括开发首个锂离子电池和引入水热合成法制备电极材料,这种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负极材料的发展历史从金属锂开始,逐渐发展到使用石墨类炭材料,如TiS2和MoS2,这些材料能有效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负极材料,以进一步提升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