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分析:poll与epoll的效率差异

需积分: 18 4 下载量 12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9 收藏 462KB PDF 举报
"本文将探讨Linux系统中的两种I/O多路复用技术——poll和epoll,特别是在大量文件描述符(fd)情况下,epoll为何具有更高的效率。我们将通过分析内核源码来理解其工作原理和差异。" 在Linux系统中,poll和epoll是用于处理多个文件描述符的I/O事件监控机制,常用于高并发的网络服务。它们允许程序在一个或多个I/O事件准备好时得到通知,而不是阻塞等待单个事件的发生。 首先,让我们来看poll的工作原理。poll系统调用接收一个包含文件描述符的数组和超时时间作为参数。在内核2.6.9版本中,这个调用在`fs/select.c`中的`sys_poll`函数中实现。内核会检查用户提供的文件描述符数量是否超出限制,然后根据超时时间进行转换处理,以防止溢出或负值。接着,它会初始化一个名为table的`poll_wqueues`结构体,这是poll操作的关键数据结构。 `poll_initwait`初始化的`struct poll_table`包含一个函数指针,用于与各个文件系统交互,查询文件描述符的状态。当调用`poll`时,内核会遍历所有文件描述符,对每个描述符调用对应的函数,检查其是否就绪。如果没有任何描述符就绪,内核会挂起进程,直到有事件发生或超时。 然而,当文件描述符数量很大时,poll的效率会下降,因为它需要对每个描述符进行轮询。这就是epoll的优势所在。epoll使用“事件驱动”的方式,通过`epoll_ctl`添加、删除和修改文件描述符到epoll集合中,然后通过`epoll_wait`等待事件的发生。当事件发生时,内核会记录这些事件,并在`epoll_wait`返回时告知用户进程。 epoll的核心是`epoll_ctl`和`epoll_wait`。`epoll_ctl`将文件描述符注册到epoll实例,可以设置监听的事件类型(如读、写等)。`epoll_wait`则会阻塞,直到有注册的文件描述符上有事件发生。内核使用红黑树存储这些描述符,当事件发生时,仅需更新相关节点,避免了遍历整个文件描述符列表的开销。 此外,epoll还支持边缘触发(ET)模式,这种模式下,只有在文件描述符状态从非就绪变为就绪时才触发事件,避免了不必要的唤醒。而在水平触发(LT)模式下,只要文件描述符保持就绪状态,每次`epoll_wait`都会返回该事件,这在某些场景下更方便,但可能增加系统调用的次数。 总结来说,poll和epoll的主要区别在于,poll采用轮询检查的方式,适合小规模的文件描述符,而epoll利用内核数据结构优化,结合事件驱动和高效的通知机制,更适合处理大规模的并发连接。在处理大量并发连接时,epoll的性能通常优于p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