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搅拌槽内流动特性实验与模型深入研究

下载需积分: 5 | PDF格式 | 295KB | 更新于2024-08-12 | 7 浏览量 | 0 下载量 举报
收藏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多级搅拌槽内的流动特性实验及其模型研究,发表于2001年的《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研究者们通过在搅拌槽内部添加隔盘和环板等内构件,将其划分为四个独立的工作区域,从而提高了设备的效率并减少了不必要的返混。实验选择饱和KCl溶液作为示踪剂,利用定制的电导率仪和微机系统实时收集数据,以测定不同操作参数(如隔盘和环板的尺寸、盘板间距)对流体停留时间分布(RTD)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环板与槽壁之间的间隙以及隔盘的外径与环板的内径对RTD的影响尤为显著,表明这些参数直接影响流体在槽内的混合程度。相比之下,隔盘和环板之间的间距影响相对较小。为了更深入理解这些影响机制,研究者运用Monte Carlo方法(MCM)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这是一种常用的概率模拟技术,用于预测复杂系统的行为。 文章还提到,多级搅拌槽的设计是基于长径比较大的槽体内添加内构件,其目的是优化流体处理过程,降低设备成本和运营费用,具有实际应用的广泛潜力。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其进行了多项研究,本文则着重于通过停留时间分布的分析来探究搅拌槽内部流动特性的变化规律。 实验部分详细描述了装置的构成,包括加料系统、搅拌系统、电导率测量和记录系统。搅拌槽直径为0.476米,液位高度为1.2米,设置了四块挡板,并对四种不同隔盘和环板参数组合进行了实验,每种组合还调整了三种不同的盘、板间距,总共进行了12种不同的测试配置。 实验采用电导法来测量流体的停留时间分布,因为这种方法适用于低浓度盐离子溶液且测量时间较长的情况。通过对比不同参数设置下的实验结果,研究人员可以优化设计,提高搅拌槽的性能和效率。 这篇论文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方法来控制和理解多级搅拌槽内的复杂流动行为,对于化工过程工程中的流体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