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频辐射生物组织能量沉积:非热效应可能性低

需积分: 11 0 下载量 1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7 收藏 133K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是'Energy deposition processes in biological tissue: Nonthermal biohazards seem unlikely in the ultra-high frequency range',由William F. Pickard和Eduardo G. Moros发表在2001年的《Bioelectromagnetics》杂志第22卷,页码97至105。该研究探讨了超高频(UHF,300MHz到3GHz)辐射对生物组织可能产生的非热效应,并认为这种效应的可能性很小。" 正文: 在生物电磁学领域,这篇学术论文深入分析了超高频电磁辐射对生物组织的能量沉积过程,并对其潜在的非热生物危害进行了理论评估。作者指出,非热效应通常是指那些不依赖于体温升高而对生物体产生影响的电磁场作用。在超高频范围内,这一问题尤为重要,因为这包括了手机通信和个人通信系统所使用的频率。 论文首先提出一个宏观电磁动力学框架内的具体吸收率公式,该公式涉及到复杂点能流向量、介质的质量密度、电磁场的角频率,以及介质的三个复数电磁构成参数。通过这个模型,研究者能够预测在细胞电话和个人通信系统使用的频率范围内,主要的物理损耗机制是离子传导。 随着频率的升高,除了离子传导,其他如偶极子旋转和极化损耗等也开始变得显著。这些机制共同决定了电磁能在生物组织中的分布和转换方式。研究发现,尽管在特定条件下,这些非热效应可能存在,但在超高频范围内,它们对生物组织造成的非热危害可能性相对较小。 此外,论文还可能涉及了实验数据的分析,用以验证理论预测。这些实验可能包括对细胞或动物模型的暴露,以观察在没有明显温度升高的情况下,超高频辐射是否会导致可检测的生物学变化。通过对这些实验结果的解读,作者得出了非热效应不太可能成为重大问题的结论。 这项研究对理解和评估移动通信设备和其他超高频源可能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制定安全标准和指导公众对电磁辐射的担忧提供了科学依据。尽管非热效应在低频下可能更值得关注,但这项工作强调了在超高频范围内,这种效应似乎不是主要的生物危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