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架构入门:性能、挑战与技术发展

0 下载量 3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5 收藏 22KB PDF 举报
本资源是一份由Josep Torrellas教授在2012年为计算机科学课程CS533准备的介绍性讲义,主要探讨并深入解析了并行架构的基本概念、其应用优势以及关键驱动因素。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 1. **并行架构的引入**:首先,讲解了采用并行架构的原因,包括提升绝对性能、优化能源效率、降低复杂性和提高成本效益。这些方面都是现代计算机设计中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随着半导体技术和互联技术的进步,以及软件技术的发展。 2. **并行机器分类**:接着,介绍了Michael Flynn的分类法,它基于指令流(I-streams)和数据流(D-streams)的概念。根据这种分类,有四种基本类型的并行组织: - SISD(Single Instruction, Single Data Stream):单指令单数据流,代表单处理器系统。 - SIMD(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 Stream):单指令多数据流,常见于图形处理器(GPUs),用于并行处理大量数据。 - MISD(Multiple Instruction, Single Data Stream):多指令单数据流,较少见但可能用于特定应用。 - MIMD(Multip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 Stream):多指令多数据流,代表多核或众核系统,是现代多线程和分布式计算的基础。 3. **模型基础分类**:除了Flynn的分类,还有其他模型,如共享内存模型(Shared-memory)、消息传递模型(Message-passing)、数据流模型(Dataflow)、Systolic阵列模型(用于特定类型的并行处理)以及数据并行模型(Data-parallel)。这些模型展示了并行计算的不同实现方式,每种模型都有其适用场景和优缺点。 这份讲义为学习者提供了全面理解并行架构的框架,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知识点,有助于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深入研究和设计高效能的并行系统。对于那些对高性能计算、分布式系统或硬件/软件协同工作感兴趣的学生和专业人士来说,这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