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与影响因子分析

0 下载量 5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7 收藏 1.49MB PDF 举报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镜质体最大反射率(Rmax)测试、压汞和低温液氮吸附实验,揭示了该地区煤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与煤变质程度、惰质组相对含量、应力作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煤储层视孔隙度较低,从北至南逐渐降低,主要由小孔和微孔构成,平均BET比表面积为1.26 m2/g,北部煤储层的比表面积较大,BJH总孔容平均为0.00341 mL/g。随着煤变质程度增加,孔隙度、BJH总孔体积和BET比表面积经历‘大—小—大’的变化,Rmax在1.5%左右时达到最小。应力增强导致微孔闭合,整体小孔含量相对增加,煤层气储集孔隙从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大孔对煤层气的贡献显著。" 本文详细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储层的孔隙结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这对于理解和评价该地区的煤层气储藏潜力至关重要。首先,研究指出煤储层的视孔隙度普遍较低,并且从北向南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有关。煤储层的孔隙主要由小孔和微孔组成,这直接影响了煤层气的储存和渗流能力。 其次,通过对煤质的分析,发现煤变质程度是影响孔隙结构的重要因素。随着Rmax值的增大,即煤变质程度提高,煤岩的孔隙度、BJH总孔体积和BET比表面积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Rmax值约为1.5%时,这些参数达到最低,表明在这一变质阶段,煤的孔隙结构最为紧密,不利于煤层气的储存和流动。 此外,应力作用对煤储层的孔隙结构也有显著影响。当煤层受到更大的应力时,微孔趋于闭合,导致孔隙数量总体减少,但小孔的相对含量增加。这种变化使得煤层中的孔隙结构从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从而影响煤层气的吸附和解吸过程。大孔由于其较大的空间,对于煤层气的储存和运移具有更高的贡献。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与煤的变质程度、惰质组分和地应力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煤层气的赋存状态和可开采性。了解并掌握这些特征对于优化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策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