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设计:后置条件与功能分解案例

需积分: 0 1 下载量 4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1 收藏 13.99MB PPT 举报
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过程中,"用例描述后置条件"是一个关键概念,它关注的是用例执行完毕后系统状态的预期变化。后置条件通常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1. 系统状态检测:用例结束后,系统应能够验证某些条件是否满足。这些条件是可见的,即它们可以直接通过观察或测试来确认,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比如,在处理几何形状的功能场景中,这可能涉及检查数据库中的形状列表是否正确更新,以及图形是否按预期显示。 2. 可观测状态:后置条件描述的是那些在用例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系统的外部表现形式来判断的条件。例如,代码中通过调用适当函数来显示几何形状,形状的位置和类型应能被系统准确获取并显示。这些条件必须是独立的,如果多个条件影响相同的行为,应该合并描述,以便于理解和维护。 功能分解是实现后置条件的重要手段,它将复杂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易于管理的小步骤。如查询几何形状、排序、显示等,有助于降低编程难度。然而,功能分解也存在局限性,它无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比如新形状的添加、显示方法的变化,或者排序算法的调整,这些都可能导致代码的不稳定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变得至关重要。将每个功能步骤封装在一个独立的模块中,比如针对不同形状类型的显示函数,可以减少因单一变更带来的全局影响。当需要添加新形状时,只需修改相应的模块,提高了代码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用例描述的后置条件是系统设计阶段的关键元素,它不仅关注用例执行后的状态验证,而且强调了通过模块化设计来管理变化和适应需求变化的重要性。理解并应用这些原则有助于创建出更健壮、可扩展的软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