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单片机实验:程序存储器数据搬运到数据存储区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9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4 收藏 134KB DOCX 举报
本次实验是针对通信19班赵磊(学号176002104)和阳明2班熊康(学号206001232)的第四次实验,旨在加深他们对51单片机存储结构的理解,特别是程序存储区、片内数据存储区和片外数据存储区的区别。实验的重点在于通过C语言编程,实现程序存储器数据向片内数据存储区的搬运。 实验的第一部分明确了实验的目的,即提升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区分和处理不同存储区域的能力,以及掌握单片机程序设计中的数据搬运技术。实验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将程序存储器中的10个字节数据移动到片内数据存储区;二是数据存储区内的数据搬运,同样是从片外数据存储器传输10个字节到片内。 实验步骤详尽地指导了如何使用C语言编写程序,包括编译、生成项目、下载并调试程序,以及利用Keil uVision4软件的单步、断点和连续执行功能进行调试。此外,还强调了观察源地址和目标地址的数据一致性,通过对比CODE和RAM数据窗口来验证数据搬运的效果。 在实验原理部分,介绍了数据搬运的具体实现方式,如使用数组或指针,并展示了如何通过循环结构逐一搬运数据。例如,通过`ptr0`和`ptr1`这两个指针,分别指向程序存储区和外部数据存储区,然后读取并赋值给目标变量。 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成果图示展示了实验的各个阶段,如程序编译成功界面、存储器赋初值前后状态变化、以及数据搬运后的存储器状态。图1显示了无错误和警告的编译结果,图3和图4分别展示了片外存储器在初始化前后的情况,表明数据被正确赋值。图5和图6则对比了程序存储器和片内存储器的初始状态,图7和图8则展示了数据搬运后存储器的变化,确认了数据已经成功转移。 总结来说,这个实验不仅涉及基础的硬件操作,还锻炼了学生的编程技能和逻辑思维,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单片机内部的数据管理机制,增强了对51单片机存储器结构的实践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