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P穿膜肽引导的p53融合蛋白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1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387K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是2015年由赵博等人发表在《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的,研究主题是通过新型细胞穿膜肽RDP来介导p53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了分析。实验主要在大肠杆菌Rosetta中进行,通过IPTG诱导表达并纯化重组蛋白,然后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在昆明小鼠中评估其免疫反应。结果表明,RDP-p53融合蛋白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且免疫反应与剂量有关。" 文章详细介绍了研究人员旨在开发一种新型的p53融合蛋白,通过利用细胞穿膜肽RDP来增强其细胞内递送能力。p53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蛋白,它的功能失调往往与多种癌症的发生有关。因此,构建能够有效传递到细胞内的p53蛋白或其衍生物对于癌症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首先采用PCR技术从pET28a-p53质粒中扩增出p53基因,然后将这个基因克隆到含有RDP序列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RDP中,创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28a-RDP-p53。接着,他们将这个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Rosetta菌株中,通过添加IPTG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通过SDS-PAGE电泳验证了重组蛋白的正确表达和纯化。 实验的免疫原性评估部分,昆明小鼠被分为四个组:空白对照组和三个不同剂量的RDP-p53融合蛋白组。小鼠接受腹腔注射后,每隔两天给药一次,持续30天。然后收集小鼠的血液,利用ELISA检测血清中的IgG抗体水平,以此来判断免疫反应的强度。结果显示,低剂量和中剂量组的小鼠IgG含量无显著增加,而高剂量组的Ig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RDP-p53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相对较弱,并且与给药剂量有关。 这项研究的结论是,成功表达了RDP-p53融合蛋白,并且证明了它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这为后续研究RDP-p53融合蛋白在脑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免疫原性的评估仅限于IgG的测量,未来的研究可能需要更全面地考察其他免疫参数以及在实际肿瘤模型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