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0 下载量 7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5 收藏 449KB PDF 举报
"东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 这篇论文是关于东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详细研究,由李良和杨扬于2012年进行。他们在这段时间内对东江的底栖生物进行了采集,共发现了78种不同的底栖动物,这些动物分属于3个门、7个纲、48个科和72个属。其中,水栖寡毛类包括3科8属12种,软体动物涉及12科13属17种,水生昆虫则有9目30科47属47种,还有其他3种未特别分类的动物。 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发现源头地区的底栖动物主要以水生昆虫为主,占据70.2%的密度比例,而上游区域这一比例为58.3%。相反,下游区域的底栖动物群落以寡毛类为主,占比达到62.0%。在种类数量上,源头支流最多,有48种,其次是中游的33种,上游和下游各有31种和28种。 论文还指出,随着河流退化梯度的不同,优势类群也存在显著差异。在人为干扰较少的上游河段,较为敏感且耐污性低的物种占优势,而在下游河口,由于污染水平较高,以水丝蚓(Limnodrilussp.)为代表的耐污种成为绝对优势种。下游河段的平均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其优势种为寡毛纲的水丝蚓属,而上游河段的平均生物量最高,主要是由于软体动物的存在。 与之前的研究对比,东江的底栖动物种类数有所下降,这提示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关键词包括东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表明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东江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及其动态变化。 论文的发表时间可能是在2012年之后,通过“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平台首发,这表明了该研究对东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的科学价值。通过这样的调查,科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并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