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eans算法:图像分割实战与聚类方法

需积分: 27 3 下载量 13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1 收藏 2.53MB PPT 举报
K-means算法在图像分割中的应用是一种典型的聚类分析方法,特别是在无监督学习场景下,当分类标注信息不完整或难以获取时。聚类分析是一种数据挖掘技术,其目标是根据数据内在的结构和相似性,将数据对象分成不同的组或簇,使得同一簇内的数据对象在某些特征上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而不同簇之间的对象则差异较大。 在图像分割的具体示例中,例如一张100x100像素的JPEG图像,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由像素组成的高维数据集,每个像素的RGB值代表一个三维向量。K-means算法在这个场景中的作用是自动寻找并定义图像中的几个关键区域,其中一个作为前景(如小狗),其余作为背景。算法的工作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1. 初始化:选择k(通常是用户指定的,或通过某种启发式方法确定)个初始质心(中心点),比如随机选取k个像素作为聚类中心。 2. 分配:将每个像素分配到与其最近的质心对应的簇中,根据欧几里得距离或其他距离度量计算。 3. 更新:计算每个簇的新质心,即簇内所有像素的平均值。这一步确保了簇的代表性,质心更接近簇内数据的中心。 4. 迭代:重复步骤2和3,直到质心不再发生变化,或者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这个过程通常会收敛到一个局部最优解,因为不是全局最优。 5. 结果评估:检查分割的效果,可能需要调整k的值或优化算法细节以提高精度。 K-means算法在图像分割中的优点是简单易实现且效率较高,但其缺点是对初始质心的选择敏感,不同的初始设置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此外,它假设簇的形状是球形或近似球形,对于非球形分布的数据可能会效果不佳。在处理图像数据时,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方法(如边缘检测或图像梯度分析)来辅助K-means算法,以获得更好的分割结果。 总结来说,K-means算法在图像分割中的应用是数据聚类方法的一个具体实践,通过不断迭代优化,它能有效地识别出图像中的不同区域,为后续的图像处理任务提供基础。理解聚类的基本概念和K-means算法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此类技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018-04-18 上传
运用K-means算法进行图像分割, K-means算法是很典型的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采用距离作为相似性的评价指标,即认为两个对象的距离越近,其相似度就越大。该算法认为簇是由距离靠近的对象组成的,因此把得到紧凑且独立的簇作为最终目标。 k个初始类聚类中心点的选取对聚类结果具有较大的 公式 公式 影响,因为在该算法第一步中是随机的选取任意k个对象作为初始聚类的中心,初始地代表一个簇。该算法在每次迭代中对数据集中剩余的每个对象,根据其与各个簇中心的距离将每个对象重新赋给最近的簇。当考察完所有数据对象后,一次迭代运算完成,新的聚类中心被计算出来。如果在一次迭代前后,J的值没有发生变化,说明算法已经收敛。 算法过程如下: 1)从N个文档随机选取K个文档作为质心 2)对剩余的每个文档测量其到每个质心的距离,并把它归到最近的质心的类 3)重新计算已经得到的各个类的质心 4)迭代2~3步直至新的质心与原质心相等或小于指定阈值,算法结束 具体如下: 输入:k, data[n]; (1) 选择k个初始中心点,例如c[0]=data[0],…c[k-1]=data[k-1]; (2) 对于data[0]….data[n],分别与c[0]…c[k-1]比较,假定与c[i]差值最少,就标记为i; (3) 对于所有标记为i点,重新计算c[i]={ 所有标记为i的data[j]之和}/标记为i的个数; (4) 重复(2)(3),直到所有c[i]值的变化小于给定阈值。 折叠工作原理 K-MEANS算法的工作原理及流程 K-MEANS算法 输入:聚类个数k,以及包含 n个数据对象的数据库。 输出:满足方差最小标准的k个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