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南小河沟流域土壤入渗规律及其地貌与土地利用影响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2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7 收藏 298KB PDF 举报
本研究论文主要关注的是甘肃西峰南小河沟流域的土壤入渗分布规律,发表于2006年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4卷第12期。作者李亚娟、宋孝玉、李怀有和蒋俊云等人在文中通过实地的积水入渗实验,探讨了流域内不同地貌类型(如源面、坡面和沟谷)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大豆地、麦茬地、玉米地、刺槐地和油松林地)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他们采用了考斯加可夫公式来分析土壤入渗变化规律,发现源面和阴坡上的土壤入渗规律能较好地被该公式描述。 研究结果显示,30分钟内的累积入渗量以源面水平梯田的大豆地最为显著,仅为32.061毫米,而源面坡耕麦茬地的累积入渗量最大,达到了230.488毫米。入渗速率方面,源面麦茬地表现出最快,为4.245毫米每分钟,相比之下,源面水平梯田的大豆地入渗速率最慢,只有0.239毫米每分钟。此外,论文还指出,阴坡的入渗速率普遍高于阳坡。 这篇论文的重要性在于它填补了南小河沟流域土壤入渗特性研究的空白,这对于理解降水入渗过程、土壤侵蚀机制、洪水预测以及在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农作物优化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土流失问题对该区域的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这一地区的土壤入渗规律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具有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