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完全注释》学习笔记:解析地址概念

需积分: 9 2 下载量 3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6 2 收藏 26KB DOCX 举报
"《Linux内核完全注释》学习笔记主要涵盖了对Linux内核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特别是针对0.11版本的内核代码。笔记着重于内存管理相关的概念,包括逻辑地址、物理地址和线性地址的解析,以及8086/8088CPU采用段结构的原因和原理。" 在深入学习Linux内核时,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础架构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内存管理方面。逻辑地址、物理地址和线性地址是这一领域的核心概念: 1. **逻辑地址**(Logical Address)通常与程序执行有关,由段基址和段内偏移地址组合而成。例如,在8051单片机中,这两部分都是16位无符号数。逻辑地址提供了一种抽象的寻址方式,使得程序员无需关心内存的实际物理组织。 2. **物理地址**(Physical Address)是实际存在于硬件内存中的地址,它是在CPU外部地址总线上传输的,用于直接定位内存单元。无论采用何种地址映射机制,最终都要转换成物理地址才能访问内存。 3. **线性地址**(Linear Address)是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转换过程中的中间步骤。在启用分页机制的情况下,线性地址会进一步转换为物理地址;若未启用分页,线性地址直接等同于物理地址。线性地址提供了一种简化地址转换的机制,特别是在有分页管理的系统中。 关于8086/8088CPU为何采用段结构,原因在于早期的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设计的局限性。在8位机8080中,16位地址信息可以通过8位数据总线传输,但在16位机8086/8088中,为了扩大寻址空间(从64KB增加到1MB),地址总线扩展到了20位,但数据总线仍保持16位。这种不匹配导致了地址信息无法直接通过数据总线传输,因此引入了段机制,将20位地址分成两部分处理,即段基址和段内偏移,以解决这一矛盾。 通过《Linux内核完全注释》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在Linux内核中的实现,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系统性能和内存管理策略。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对于操作系统开发者、内核调试人员以及进行系统移植的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是理解系统运行机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