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杰教授预测:认知图谱引领的人工智能新十年

需积分: 22 11 下载量 1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5 收藏 25.95MB PPTX 举报
在2020年3月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唐杰教授的《人工智能下一个十年》主题报告中,他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报告基于历史背景和关键里程碑,梳理了人工智能的三次浪潮,从早期的理论奠基到技术实践。 第一次浪潮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由Claude Shannon和Alan Turing的工作引领。Shannon的"Programming a Computer for Playing Chess"(1950)提出了用数学模型来模拟人类智慧解决问题的概念,而Turing的"Solvable and Unsolvable Problems"(1954)则通过著名的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能否模仿人类智能的标准。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标志着人工智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与会者如John McCarthy等讨论了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和目标,包括一般问题解决器的设想。 第二次浪潮发生在60年代,Marvin Minsky、Nathan Rochester、Claude Shannon、Herbert Simon、Newell和Shaw等人的研究聚焦于通用问题求解程序和自然语言处理。Daniel Bobrow的"Natural Language Input for a Computer Problem Solving System"(1964)展示了如何让计算机理解和处理自然语言,而Joseph Weizenbaum的ELIZA(1966)则是人机对话系统的重要里程碑,它通过模拟简单的对话模式初步实现了机器对人类语言的反应。 报告着重指出,进入第三个浪潮,即21世纪,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了深度学习和大数据驱动的时代。这个阶段的代表特征是认知图谱的兴起,它结合了知识图谱、认知推理和逻辑表达,旨在构建更复杂、具有理解和自适应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统。知识图谱作为一种结构化的数据表示方法,用于存储和组织实体、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认知推理则允许系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推断和决策。逻辑表达则强化了人工智能的决策过程,使其能够遵循一套明确的规则和原则。 唐杰教授的报告预示着人工智能的未来将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和认知智能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强调了这些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社会的各个层面,从工业自动化到日常生活中的个性化服务。同时,报告也提醒人们关注伦理和隐私问题,因为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将愈发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