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演进与发展:数据模型详解与历史阶段

需积分: 1 0 下载量 8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5 收藏 620KB PPTX 举报
先进数据库是一种高度组织、可共享的长期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数据集合,它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实现科学管理和用户操作请求。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的核心概念,它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管理问题的抽象,包括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约束条件,旨在提供一个易于理解和便于计算机执行的框架。 数据库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1. 层次模型(IMS,1960-1970年):最初是为了处理具有树形结构的普遍数据而设计,但其局限在于数据表示不够灵活,且编程复杂,数据接口困难。 2. 网状模型(CODASYL,1970年):对层次模型进行了扩展,允许子节点有多个父节点,试图提高数据的灵活性,但仍然存在数据独立性差的问题。 3. 关系模型(1970-1980年):关系模型的引入解决了上述问题,通过表格形式表达数据,实现了更直观的数据组织和更高的数据一致性,这是现代数据库设计的基础。 4. ER模型(Entity-Relationship,1970年):进一步发展了关系模型,强调实体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设计复杂的数据库结构。 5. 扩展关系模型(1980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特性,支持更多的业务需求。 6. 语义模型(1970-1980年):关注数据的语义表示,强调数据的含义而非形式。 7. 面向对象模型(1980-1990年):引入对象概念,使数据模型更为直观,适用于对象导向编程的环境。 8. 对象关系模型(1990年):结合了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的优点,将对象概念融入关系数据库。 9. 半结构化模型(XML,2000年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半结构化数据的需求增加,XML提供了灵活的数据交换格式。 数据库模型的发展不断优化,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技术进步。选择合适的数据库模型取决于数据的特性、应用需求和系统的复杂程度。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和恢复机制也是衡量数据库先进性的关键因素。先进数据库不仅提供高效的存储和管理,还注重数据的组织、易用性和扩展性,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