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MP编译原理:嵌套与非嵌套实现的对比分析

需积分: 32 147 下载量 16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0 收藏 4.28MB PDF 举报
"OpenMP编译原理及实现技术,详细分析了OpenMP的编译过程和运行环境,适合对并行语言编译技术感兴趣的读者和高校师生。" 在OpenMP编程中,"嵌套"与"非嵌套"实现的差异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嵌套并行是指在一个并行区域内部可以启动另一个并行区域,允许更复杂的并行结构,提供更高的灵活性,但实现起来较为复杂。相比之下,非嵌套并行则限制了这种层次,通常只支持单一线程执行内层并行域,简化了实现,但可能牺牲了一定的灵活性和速度。 表6.1列出了这两种实现方式的主要区别: - **实现复杂度**:嵌套并行实现需要处理更多的线程管理和同步问题,因此复杂度较高;而非嵌套并行实现相对简单,因为不需要处理多层次的线程关系。 - **层次支持**:嵌套并行完全支持并行域的层次结构,而无嵌套并行仅部分支持,通常内层并行域由单一线程执行。 - **速度**:嵌套并行通常能更快地利用多核资源,提高执行效率;非嵌套并行可能因缺乏线程复用而相对较慢。 - **灵活性**:嵌套并行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并行需求,而无嵌套并行的灵活性较低,适用于简单的并行场景。 OpenMP作为一种并行编程模型,其语法允许嵌套并行,即使实际编译器不支持嵌套并行,也需要处理并行域的层次关系。在不支持嵌套的环境中,虽然内层并行域只由一个线程执行,但依然需要考虑共享变量和私有属性的问题,以避免数据竞争和其他并发错误。 本书《OpenMP编译原理及实现技术》分为三篇,详细讲解了OpenMP的相关知识。第一篇介绍了并行计算的基础和OpenMP编程,为后续章节打下基础。第二篇深入到OpenMP的编译器实现,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抽象语法树(AST)的构造和操作,以及OpenMP编导指令的代码变换,特别是如何将这些指令转换为操作系统级别的线程管理。这部分内容涵盖了并行域管理、任务分配、同步机制和变量数据环境的关键问题。第三篇则提供了实践指导,分析了常见编译器、性能测试工具和OMPi源代码的框架,旨在提升读者的实践能力和编程技巧。 作为国内首部专注于OpenMP编译器工作原理和实现细节的教材,本书适合对OpenMP编译技术有一定了解或希望深入研究的读者,同时也适合作为高校相关课程的辅助教材。书中通过实例和源代码分析,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OpenMP的编译和实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