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关联性分析在缓冲区溢出漏洞挖掘中的应用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13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8 收藏 780K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数据关联性分析辅助缓冲区溢出漏洞挖掘的方法,通过反编译目标文件,构建函数的抽象语法树,并提取关键变量的反向关联信息,提高了无源码漏洞挖掘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本文是关于计算机安全领域的研究,特别是针对软件漏洞挖掘中的一个挑战——缓冲区溢出漏洞。缓冲区溢出是常见的软件安全问题,可能导致系统崩溃或被恶意攻击者利用执行任意代码。传统的漏洞挖掘方法往往依赖于源代码,但这篇论文聚焦于无源码环境下的漏洞挖掘。 作者们提出的方法首先对目标二进制文件进行反编译,这是为了在没有源代码的情况下理解程序的行为。反编译的结果是构建函数的抽象语法树(AST),这是一个结构化的表示,能够清晰地展现代码的逻辑结构。AST有助于分析程序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变量、操作和控制流。 接着,他们设计了一种算法来提取关键变量的反向关联信息。这种关联性分析旨在找出数据流的方向,即哪些变量可能影响其他变量,以及在何种条件下。这种信息对于识别潜在的缓冲区溢出漏洞至关重要,因为缓冲区溢出通常涉及过度写入内存区域,而这种写入通常由特定变量的值决定。 通过将这些反向关联信息应用于漏洞挖掘过程,研究人员可以更准确地定位可能存在问题的代码段。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自动化检测过程,减少人工介入的需求,从而提高漏洞挖掘的效率。此外,由于它依赖于反编译和数据流分析,而不是源代码,因此适用于那些源代码不可用或难以获取的软件。 论文的作者们是来自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数学工程与先进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他们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逆向工程和信息安全。这篇论文发表于2014年,其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无源码漏洞挖掘技术,特别是在处理缓冲区溢出漏洞时,可以增强现有安全工具的能力,为软件安全防护提供有力支持。 这项研究对于提升软件安全性和预防潜在的攻击具有重要意义,它展示了如何通过数据关联性分析这一技术手段,改善在源代码不可用情况下的漏洞检测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护软件系统免受缓冲区溢出等安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