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与TCP/IP:从共享介质到协议详解

需积分: 10 4 下载量 9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4 收藏 1.53MB PPT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传统以太网作为共享介质在TCP/IP协议架构下的应用和网络演进历程。以太网因其高扩展性、高可靠性、低成本以及丰富的网管工具而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局域网(LAN)环境中。文章首先介绍了TCP/IP模型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应用层(如FTP、TELNET、SMTP)、传输层(TCP、UDP)、网络层(IP)、数据链路层(以太网、Token Ring、FDDI)和物理层,这些层次共同构成了网络通信的基础。 在早期,网络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简单的连接到网络化联接,再到网络间的互连。每个阶段都对应着技术的进步和网络规模的扩大。例如,LAN(Local Area Network)最初是指1000英尺范围内通过介质互连的设备集合,而WAN(Wide Area Network)则服务于更广泛的地域,通过ISP提供的设备和服务进行连接。 LAN常用设备包括Hub、Bridge、LAN Switch和Router,它们各自负责不同的功能,如Hub简单地转发数据,Bridge实现逻辑分段,LAN Switch提供更高级别的路由和流量控制,而Router则负责不同网络间的通信。WAN的设备如Modem、Bridge和WAN Switch等也各有其作用,比如Modem用于远程通信,WAN Switch支持长途数据交换。 文章还对比了TCP/IP模型与OSI七层模型,展示了两种模型的不同侧重点。TCP/IP模型强调端到端的通信,而OSI模型更注重系统间的协调。此外,物理层规定了传输媒体的规格,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传输的同步和纠错,网络层则负责地址寻址和路由选择,传输层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会话层处理通信双方的协商,表示层负责数据的压缩和加密,应用层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 本文深入剖析了传统的以太网共享介质环境下的TCP/IP协议体系,以及其在网络演进中的关键角色,为理解现代网络通信的构建提供了清晰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