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eans图片压缩:从255色到64色,文件大小对比

0 下载量 2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31 收藏 390KB PDF 举报
K-means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机器学习方法,其主要应用于数据集的聚类分析,通过将数据点分组到最近的中心(质心)来实现。在本示例中,我们利用K-means算法进行图片压缩,以减少存储空间和内存占用。 首先,我们从sklearn库导入必要的工具,如`load_sample_image`用于加载图像数据,`KMeans`用于执行聚类,以及`matplotlib`用于图像处理。选择一张图片(例如本地的'image2.jpg'),我们将图片转换为一维数组,以便于K-means算法处理。原始图片的形状`(height, width, channels)`经过降维后变为`(num_pixels, channels)`,这里的`channels`通常为RGB三通道。 K-means算法的核心是通过迭代优化将像素点分配到离它们最近的质心(颜色簇中心)代表的类别。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设置簇的数量为64(`n_colors=64`),模型通过`fit_predict`方法对所有像素进行分类,得到每个像素的类别标签。然后,我们使用这些标签和质心(颜色簇)重新构建压缩后的图片。 压缩过程是将每个像素点替换为其所属颜色簇的平均颜色,这实质上是对图像的一种简化的表示,牺牲了一部分细节以换取更小的存储空间。压缩后的图片通过`imshow`函数展示,可以看到颜色较原图更为简化。 为了进一步减小文件大小,我们还进行了第二次压缩,即每三个像素取一个,这种方法称为下采样或低分辨率显示。再次使用`imshow`展示处理后的图片。 在代码执行过程中,我们通过`sys.getsizeof()`函数测量了原始图片和压缩图片的内存占用。这有助于评估压缩效果,因为较小的文件大小往往对应于更少的内存消耗。 通过K-means算法对图片进行压缩后,虽然可能牺牲一定的视觉质量,但可以显著降低存储需求,这对于存储容量有限的应用场景,如移动设备或者云端存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K-means算法对于非凸形状的聚类效果可能不佳,并且对于噪声和异常值敏感,所以在实际应用时可能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