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序控制器概论:发展、分类及应用"

0 下载量 2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1-04 收藏 2.11MB PPTX 举报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是一种适用于工业环境下的数字运算操作电子系统。它最初产生于1969年,最初只具备逻辑控制、定时、计数等功能,主要是用来取代继电接触器控制。随着技术的发展,可编程序控制器在1980年代进一步发展,并得到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PLC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的几种流派包括美国DEC和日本的日立。美国DEC于1969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PLC,而在1970年和1971年,日本引进了美国技术,并进行了消化吸收,成功研制出了日本的第一台PLC。随着时间的推移,PLC的功能不断增强,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 结构和工作原理是PLC的重要部分,它由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I/O)模块、存储器等组成。其中,中央处理器是PLC的核心部件,负责处理和执行控制逻辑。I/O模块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存储器则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PLC通过对输入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并根据程序的逻辑控制来控制输出信号,实现对工业过程的控制和监控。 技术性能指标是衡量PLC性能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输入/输出点数、扫描周期、存储容量、通信能力等。输入/输出点数指的是PLC可以连接的输入和输出信号数量,扫描周期是PLC执行一次输入/输出数据处理所需的时间,存储容量决定了PLC可以存储的程序和数据量,通信能力则决定了PLC与其他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能力。 编程语言是PLC编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编程语言有梯形图、指令表和结构化文本语言。梯形图是一种图形化编程语言,类似于电气图形符号,易于理解和实现。指令表则是以表格形式列出指令及其参数,适用于简单的逻辑控制。结构化文本语言类似于高级编程语言,可以实现复杂的逻辑控制和数据处理。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它可以应用于机械加工、自动化生产线、能源管理、楼宇自动化等各种领域。PLC的特点包括灵活性高、可扩展性好、可靠性强、易于维护和运行等。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PLC还逐渐向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工业自动化提供更大的便利和效率。 总而言之,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适用于工业环境下的数字运算操作电子系统,它具有灵活、可靠、易于维护和操作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可编程序控制器不断发展并向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演进,为工业自动化带来更大的便利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