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OSI模型与EPA:规约解析与快速响应技术详解

需积分: 1 1 下载量 3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4 收藏 363KB DOC 举报
规约解析规则是IEC系列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标准关注如何理解和实现通信协议,以便在不同设备间进行有效、可靠的信息交换。它基于两个关键模型:ISO OSI参考模型和增强性能模型(EPA)。 ISO OSI参考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一个七层模型,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物理层负责传输比特流,而数据链路层负责建立、维护和释放连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模型1的特点是层次分明,但响应时间可能会受限。 EPA模型强调的是增强性能,它允许快速响应,但服务可能会有所限制,适合对速度有较高要求的应用场景。该模型关注的是链路层服务,如发送、接收、连接和断开等,以及状态指示,例如忙状态。 在实际的链路传输中,遵循特定规则,比如字节和字符的传送方向,每个字符由启动位、信息码、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构成。在无线或断载频模式下,需要通过信号RTS和CTS进行同步。此外,还定义了五个基本的服务类型,包括S1(广播发送无回答)、S2(发送确认)和S3(请求响应)等,这些服务对应不同的链路服务级别,满足不同数据完整性和可靠性需求。 标准传输帧格式包括FT1.1、FT1.2、FT2和FT3,分别对应不同的数据完整性要求。其中,FT1.2是可变帧长格式,适用于主站和子站之间的双向通信,允许灵活的数据传输长度。 在链路层操作中,平衡传输和非平衡传输模式也有所区分。非平衡传输中,主站为主动请求方,子站被动响应,而平衡传输则允许所有站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 举例来说,总召唤命令报文是一个实际的通信实例,其格式和结构是规约解析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指示和执行特定的操作。 总结来说,规约解析规则涵盖了从物理层传输到链路层服务,再到帧格式设计和通信模式的全面内容,对于实现高效的设备间通信至关重要。理解和遵循这些规则是确保系统互操作性、数据一致性及性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