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矿井煤岩蠕变机理分析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3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269KB PDF 举报
"本文探讨了岩石的蠕变行为及蠕变机理,分析了深部矿井煤岩体的微观结构,运用煤体三维蠕变本构方程,研究了矿井煤体蠕变的主要原因及其机理。" 在矿井煤岩蠕变机理的研究中,宋大钊和杨云等学者指出,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所处的环境场变得更加复杂,包括应力场、温度场和渗流场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岩石的力学特性不再遵循传统的弹性或弹塑性理论,而是展现出非线性的流变行为,即蠕变。蠕变是材料在恒定负荷下长时间内持续变形的现象。 蠕变在深部矿井煤岩体中的发生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共同作用导致: 1. **煤体固有特性**:煤体自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其蠕变行为有着直接影响。例如,煤的裂隙发育特性使得煤体在受压时易于产生微裂隙,从而导致蠕变。 2. **良好的瓦斯吸附性能**:深部煤层通常伴有较高的瓦斯压力,煤体对瓦斯的吸附作用会改变煤体内部的应力状态,可能诱发蠕变。 3. **结构不均匀性**:煤岩体的结构不均匀性,如矿物组成差异、孔隙分布不均等,会导致应力集中和应变分布的不一致,促进蠕变的发生。 4. **煤体微裂隙破坏的累进特性**:在工程活动的影响下,煤体内部的微裂隙会逐步扩展,这种破坏过程是蠕变的重要驱动力。 为了深入理解煤体蠕变,研究者们应用了煤体三维蠕变本构方程,该方程能够描述煤体在三维空间内的蠕变行为,帮助分析蠕变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揭示了蠕变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如何在宏观上表现为煤岩的长期变形。 蠕变机制的研究在岩石力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预测和控制矿井巷道和采煤工作面的稳定性,还能为矿山安全提供理论支持。例如,通过理解蠕变机理,可以设计合理的支护方案,减小巷道的变形,提高矿井的安全系数。 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多种蠕变机制模型,如Dragon和Cruden的微破裂理论,Burton的结晶岩石扩散蠕变理论,以及刘雄的分子流动理论等。这些理论都强调了岩石内部结构的微观变化对蠕变行为的影响,例如空位扩散、微破裂的形成与扩展等。 矿井煤岩蠕变机理的研究是一个综合了地质、力学、化学等多个领域的复杂课题,它涉及到煤岩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质以及在地应力、温度和流体压力共同作用下的长期动态响应。通过对蠕变机理的深入探究,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深部矿井开采过程中的工程问题,保障矿山的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