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成模糊核 h = fspecial('gaussian', 19, 2); % 读取图像 f = imread('D:\txcl\tu\lena.bmp'); % 替换为您的图像路径 % 将图像归一化到0-1范围 f = im2double(f); % 图像与模糊核卷积并添加高斯噪声 g = imfilter(f, h, 'conv', 'replicate'); sigma2 = 30*30/255^2; % 替换为您所需的噪声方差 n = sigma2 * randn(size(g)); g_noisy = g + n; % 逆滤波法 F_hat_inv = fft2(g_noisy)./ fft2(h + eps); f_inv = ifft2(F_hat_inv); f_inv = real(f_inv); imshow(f_inv);
时间: 2024-04-15 07:26:24 浏览: 111
这段代码是用于生成模糊核并进行逆滤波的操作。具体步骤如下:
1. 使用`fspecial`函数生成一个高斯模糊核。该函数的参数包括模糊核类型(这里选择了高斯模糊核)、核大小(19)和模糊程度(2)。
2. 使用`imread`函数读取图像,替换路径为您的图像路径。
3. 使用`im2double`函数将图像归一化到0-1范围。
4. 使用`imfilter`函数将图像与模糊核进行卷积,并添加高斯噪声。这里的`'conv'`表示进行卷积操作,`'replicate'`表示对边界进行复制填充。
5. 根据给定的噪声方差计算高斯噪声,并与模糊后的图像相加得到带噪声的图像。
6. 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对带噪声的图像和模糊核进行频域卷积,得到逆滤波后的图像频谱。
7. 使用逆FFT将逆滤波后的图像频谱转换回空域,得到最终的逆滤波图像。
8. 使用`imshow`函数显示逆滤波后的图像。
请注意,代码中的一些参数可能需要根据您的需求进行调整,比如噪声方差和图像路径。
相关问题
请修改下面的代码:% 读取lena图像lena = imread('lena.png');% 高斯模糊h = fspecial('gaussian', [5 5], 2);lena_blurred = imfilter(lena, h, 'symmetric');% butterworth 型高频加强滤波器n = 2;d0 = 30;h_butterworth = 1 - 1 ./ (1 + (d0 ./ freqspace(size(lena_blurred), 'meshgrid')).^(2*n));lena_blurred_filtered = abs(ifft2(ifftshift(h_butterworth .* fftshift(fft2(lena_blurred)))));% 显示原始图像和处理结果figure;subplot(1, 2, 1);imshow(lena);title('原始图像');subplot(1, 2, 2);imshow(lena_blurred_filtered);title('滤波增强结果');
好的,下面是修改后的代码:
```matlab
% 读取lena图像
lena = imread('lena.png');
% 高斯模糊
h = fspecial('gaussian', [5 5], 2);
lena_blurred = imfilter(lena, h, 'symmetric');
% butterworth 型高频加强滤波器
n = 2;
d0 = 30;
[M, N] = size(lena_blurred);
[U, V] = meshgrid(1:N, 1:M);
D = sqrt((U - N/2).^2 + (V - M/2).^2);
H = 1 - 1 ./ (1 + (d0 ./ D).^(2*n));
lena_blurred_filtered = abs(ifft2(ifftshift(H .* fftshift(fft2(lena_blurred)))));
% 显示原始图像和处理结果
figure;
subplot(1, 2, 1);
imshow(lena);
title('原始图像');
subplot(1, 2, 2);
imshow(lena_blurred_filtered);
title('滤波增强结果');
```
修改后的代码中,我们使用了 `meshgrid` 函数生成了频率域上的网格,并计算了平面上每个点到中心点的距离,用于后续生成高通滤波器。同时,我们也对 `freqspace` 函数进行了一些修改。这样,代码就可以正确运行了。
详细解释下列代码: % 读取图像 img = imread('瑕疵图像.png'); % 显示原始图像 subplot(1,2,1); imshow(img); title('原图'); % 定义高斯滤波核 h = fspecial('gaussian',[5 5],2); % 对图像进行高斯滤波 img_gaussian = imfilter(img,h); % 显示滤波后的图像 subplot(1,2,2); imshow(img_gaussian); title('滤波后的图像');
这段代码主要实现了对一张瑕疵图像进行高斯滤波处理,并将处理前后的图像在一个图形窗口中进行显示。具体解释如下:
1. 读取图像
```img = imread('瑕疵图像.png');```
读取名为"瑕疵图像.png"的图像文件,将其存储在变量img中。
2. 显示原始图像
```
subplot(1,2,1);
imshow(img);
title('原图');
```
使用subplot函数将图形窗口分成1行2列,当前绘制第1个子图,将变量img中的图像显示在该子图中,同时在子图的标题处添加文字"原图"。
3. 定义高斯滤波核
```
h = fspecial('gaussian',[5 5],2);
```
使用fspecial函数定义一个高斯滤波器核,该核的大小为5x5,标准差为2,存储在变量h中。该滤波器核是一个二维高斯函数,用于对图像进行平滑处理。
4. 对图像进行高斯滤波
```
img_gaussian = imfilter(img,h);
```
使用imfilter函数对变量img中的图像进行高斯滤波处理,滤波器核为变量h中定义的高斯滤波器核,将处理后的图像存储在变量img_gaussian中。
5. 显示滤波后的图像
```
subplot(1,2,2);
imshow(img_gaussian);
title('滤波后的图像');
```
使用subplot函数将图形窗口分成1行2列,当前绘制第2个子图,将变量img_gaussian中的图像显示在该子图中,同时在子图的标题处添加文字"滤波后的图像"。
最终,该段代码会在一个图形窗口中显示原始图像和经过高斯滤波处理后的图像,用于比较滤波前后图像的差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