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ViT模型整体框架
时间: 2023-11-24 22:39:10 浏览: 130
ViT(Vision Transformer)模型是一种基于Transformer的图像分类模型,其整体框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图像划分:将输入的图像划分成若干个小的图像块(patch),每个图像块都包含相同的像素数量,这些图像块可以看作是ViT模型输入的一维序列。
2. 嵌入层:对每个图像块进行特征提取和编码,将其转换为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表示,这个向量表示包含了图像块的语义信息。
3. 位置编码:为每个图像块的向量表示添加位置编码,以表示它们在输入序列中的位置信息,位置编码可以是固定的或者可学习的。
4. Transformer编码器:将所有图像块的向量表示输入到Transformer编码器中,用于学习图像序列之间的依赖关系和特征表示,从而生成整个图像的向量表示。
5. 全局池化层:对整个图像向量表示进行全局池化,将其转换为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可用于图像分类等任务。
整个ViT模型的核心是Transformer编码器,它使用多头自注意力机制和前馈神经网络来学习图像序列之间的依赖关系和特征表示。ViT模型在训练时使用了大量的无标签图像数据,并使用对比学习方法来优化模型参数,从而在多个图像分类任务上取得了优秀的性能。
相关问题
基于vit的deeplabv3+
### 基于 Vision Transformer 改进的 DeepLabV3+
#### 背景
近年来,Vision Transformers (ViTs) 已经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CNNs),ViTs 提供了更强的建模能力,尤其是在处理长距离依赖关系方面表现出色[^2]。
#### 结合 ViT 的 DeepLabV3+ 设计理念
为了提升语义分割的效果并保持计算效率,研究者们探索了将 ViT 整合到经典的 DeepLabV3+ 架构中的可能性。具体来说:
- **特征提取阶段**:采用 ViT 或其变体(如 MobileViT)替代原有的 ResNet 系列骨干网,利用自注意力机制捕捉更丰富的上下文信息。
- **解码器部分**:保留原有 Atrous Spatial Pyramid Pooling (ASPP) 层以及低层特征融合策略不变,确保多尺度感受野的同时引入更多细节信息。
这种组合不仅继承了 DeepLabV3+ 对不同物体尺寸的良好适应性,还通过引入全局感知提升了整体性能。
#### 实现方式
以下是基于 PyTorch 框架的一个简化版代码片段展示如何构建这样一个混合模型:
```python
import torch.nn as nn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ViTModel
from torchvision.models.segmentation.deeplabv3 import DeepLabHead, DeepLabV3
class VitBasedDeepLab(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num_classes=21):
super(VitBasedDeepLab, self).__init__()
# 使用预训练好的 ViT 作为编码器
vit = ViTModel.from_pretrained('google/vit-base-patch16-224-in21k')
self.encoder = vit
# 定制化头部结构适配分类数量
self.decoder = DeepLabV3(
backbone=None,
classifier=DeepLabHead(768, num_classes),
)
def forward(self, x):
features = self.encoder(x).last_hidden_state
out = self.decoder(features.unsqueeze(-1).unsqueeze(-1))
return out['out']
```
此段代码展示了怎样创建一个以 ViT 为基础的新颖版本 DeepLabV3+ 。注意这里假设输入图像已经被调整到了适合 ViT 输入大小的形式,并且 `num_classes` 参数应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设置相应的类别数目。
ViT-Transformer
### Vision Transformer (ViT) 实现与应用
#### ViT 架构概述
Vision Transformer (ViT)[^3] 的架构借鉴了自然语言处理中的Transformer模型。具体来说,图像被分割成多个固定大小的二维图块(patches),每个图块被视为一个token。假设原始图片尺寸为 \(H \times W\) 像素,并选择了边长为\(P\)像素的小方块,则整个过程如下:
- 图片会被切分成若干个形状为\((P\times P)\),总数目等于\(HW/P^{2}\)这样的小区域;
- 接着每一个patch都会经历一次线性的变换操作来获得对应的embedding向量形式。
这种做法打破了传统卷积神经网络对于局部特征提取的需求,转而利用全局自注意力机制捕捉远距离依赖关系。
#### Python代码实现示例
下面给出一段基于PyTorch框架下的简单版ViT实现方式:
```python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class PatchEmbedding(nn.Module):
"""将输入图像转换为Patch Embeddings"""
def __init__(self, img_size=224, patch_size=16, embed_dim=768):
super().__init__()
self.patch_embed = nn.Conv2d(
in_channels=3,
out_channels=embed_dim,
kernel_size=(patch_size, patch_size),
stride=(patch_size, patch_size))
def forward(self, x):
patches = self.patch_embed(x).flatten(2).transpose(1, 2)
return patches
class MultiHeadSelfAttention(nn.Module):
"""多头自我注意模块"""
...
class MLPBlock(nn.Sequential):
"""MLP Block定义"""
...
class VisionTransformer(nn.Module):
"""完整的ViT结构"""
...
```
此部分仅展示了如何创建`PatchEmbedding`类来进行初步的数据预处理工作——即将整张RGB彩色照片映射到一系列低维度表示之上;后续还需要构建更多组件如`MultiHeadSelfAttention`, `MLPBlock`以及整体组合起来形成最终版本的ViT模型。
为了使上述代码片段能够正常运行并完成特定任务(比如分类识别),还需进一步完善各个子模块的具体逻辑细节,并调整超参数配置使之适应实际应用场景的要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