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art_receivedata函数用法
时间: 2023-05-31 11:18:17 浏览: 1023
### 回答1:
usart_receivedata函数是一个用于接收串口数据的函数。它通常由计算机或微控制器的串口驱动程序提供。使用方法因具体应用环境和编程语言而异,常见的用法包括:
1. 在串口配置完成后,调用usart_receivedata函数来接收串口数据。
2. 通过设置回调函数或中断机制,在接收到数据时自动调用usart_receivedata函数。
3. 使用usart_receivedata函数读取串口缓冲区中的数据。
4. 设置接收数据超时时间,在超时后调用usart_receivedata函数。
在使用usart_receivedata函数之前,通常需要先配置串口的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参数。
### 回答2:
USART_ReceiveData函数是一个用于STM32系列芯片中处理串口接收数据的函数。这个函数接收参数为一个USART_TypeDef *USARTx,该参数定义了使用哪个串口来处理数据,还有一个uint16_t *pword,它是一个指向变量的指针,用于存储接收到的数据。
USART_ReceiveData函数主要用于接收串口数据,它会等待接收到一个完整的数据包(一般是一段字符或字节),然后将接收到的数据保存在指定的变量中。在使用这个函数之前,需要先调用USART_Init函数对串口进行初始化,并通过GPIO_Configuration初始化端口IO管脚连接。
总的来说,USART_ReceiveData函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函数,特别是在STM32芯片中处理串口通信的时候。使用时应注意,必须先调用USART_Init函数设置好参数后才能调用USART_ReceiveData函数,否则将无法实现数据的接收。此外,还需要注意在使用该函数时,应该使用正确的数据类型来存储接收到的数据,以保证数据类型的一致性,并且变量的长度应该足够存储接收到的数据。
### 回答3:
USART_ReceiveData函数是在STM32F103C8T6上使用USART组件进行串行数据传输操作时使用的一个函数。该函数作用是读取USART接收数据寄存器(USART_DR)中的数据,并将读取的数据返回。
使用USART_ReceiveData函数的步骤如下:
1.首先需要开启USART的接收功能,可以使用函数USART_ITConfig或者USART_Cmd来实现。
2. 等待USART接收到数据,可以使用中断或者查询方式进行。
3. 接收到数据后,使用USART_ReceiveData函数来读取USART接收数据寄存器中的数据。
4. 读取到的数据可以进行后续的处理。
下面是一个示例代码:
#include "stm32f10x.h"
#define BUFFER_SIZE 10
int main(void)
{
USART_InitTypeDef USART_InitStructure;
uint8_t buffer[BUFFER_SIZE];
//配置USART,设置波特率等参数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BaudRate = 9600;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WordLength = USART_WordLength_8b;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StopBits = USART_StopBits_1;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Parity = USART_Parity_No;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HardwareFlowControl = USART_HardwareFlowControl_None;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Mode = USART_Mode_Rx;
USART_Init(USART1, &USART_InitStructure);
USART_Cmd(USART1, ENABLE);
while (1)
{
//等待接收到数据
while(USART_GetFlagStatus(USART1, USART_FLAG_RXNE) == RESET);
//读取接收到的数据
buffer[0] = USART_ReceiveData(USART1);
//处理接收到的数据
if(buffer[0] == 'A') {
//do something
} else {
//do something
}
}
}
总之,USART_ReceiveData函数是在STM32F103C8T6上使用USART组件进行串行数据传输时,必须掌握的一个函数。利用该函数可以实现STM32F103C8T6与其他设备之间串行数据传输。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