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eans聚类讲解
k-means聚类是无监督学习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算法,其主要作用是对数据集进行分类,使得同类数据之间的相似度高,而不同类数据之间的相似度低。k-means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迭代的方式,寻找最优的聚类中心,使得各个数据点与其最近的中心的距离之和最小。 k-means算法的基本步骤包括: 1. 首先询问用户需要多少个类别,即k的值。例如k=5,表示希望将数据集分成5个类别。 2. 随机猜测k个聚类中心的位置。 3. 每个数据点都会找出离它最近的中心点,由此每个中心点“拥有”一组数据点。 4. 每个中心点找到其拥有数据点的中心位置,即计算其质心位置。 5. 质心位置成为中心点的新位置。 6. 重复第3步到第5步,直到满足终止条件。 在初始化聚类中心的时候,可以随机选取数据点作为初始中心点。随后,算法对每个数据点分配到最近的中心点,然后更新每个中心点为当前拥有数据点的中心位置。这个过程会不断重复,直到中心点不再发生改变或者达到了预设的迭代次数。 k-means算法优化的是一个目标函数,即数据点分配到某个中心点的潜在函数F(µ,C),其中µ代表中心点的位置,C代表数据点的分配。k-means试图最小化所有数据点到各自最近中心点的距离之和。由于每次迭代时,固定中心点位置,优化数据点的分配,或者固定数据点的分配,优化中心点的位置,最终使得目标函数值下降,直到收敛。 k-means算法属于坐标下降算法的范畴。其核心思想是交替固定一个变量而优化另一个变量,例如固定聚类中心位置优化数据点的分配,然后固定数据点的分配优化聚类中心位置,如此交替进行,直至收敛。如果目标函数是有限的,则这种算法通常能收敛到一个局部最优解,但不一定是全局最优解。 然而,k-means算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其中一种情况是当类簇相互重叠时,k-means算法可能无法给出合理的聚类结果。另外,由于k-means算法是基于距离的算法,对于球形或类似的对称分布数据效果较好,但如果数据簇形状不规则,特别是簇形状较宽时,k-means算法可能就不太适用。 在学习k-means聚类算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与之相关的其他算法,如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s),这是一种对数据的生成过程进行建模的方法,可以认为是k-means的一种扩展,允许每个簇是多维空间中的一个高斯分布。 在介绍k-means聚类算法的幻灯片中,还提到了机器学习课程的相关信息,说明这些内容可能出自卡内基梅隆大学Carlos Guestrin教授在2007年讲授的机器学习课程(编号10701/15781),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资料,对于理解k-means聚类及其优化过程,以及相关机器学习理论有着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达到上述内容字数的要求,一些内容在这里进行了简化和概括,为了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建议参考原始文档和相关机器学习教材,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