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预处理 data <- read.csv("C:/Users/16215/Desktop/weekly 3-month Treasury bill.csv") y <- data[,2]/100 #选取数据的第二列 n <- length(y) t <- data[,1]怎么画时间序列图
时间: 2024-03-03 07:52:56 浏览: 113
您可以使用R语言中的`plot()`函数来绘制时间序列图。以下是如何使用`plot()`函数绘制时间序列图的示例代码:
```
# 将日期转换为时间序列对象
t <- as.Date(t)
# 绘制时间序列图
plot(t, y, type="l", xlab="Date", ylab="Yield (%)", main="3-Month Treasury Bill Yield")
```
在这个例子中,`as.Date()`函数用于将日期字符串转换为时间序列对象。`plot()`函数使用`type="l"`参数来指定绘制折线图,`xlab`和`ylab`参数用于指定x和y轴的标签,`main`参数用于指定图表的标题。
相关问题
#非参数估计 rm(list=ls()) #数据预处理 data <- read.csv("C:/Users/16215/Desktop/weekly 3-month Treasury bill.csv") t <- data[,1] t <- as.Date(t) # 将日期转换为时间序列对象 y <- data[,2]/100 #选取数据的第二列 n <- length(y) #绘图 plot(t,y, type="l",xlab="Date",ylab="Yield(%)",main="3-Month Treasury Bill Yield") #时序图 fit=lm(y~t) abline(fit,lwd=4,col="red") Kreg1=ksmooth(x=t,y=y,kernel="normal",bandwidth=30) Kreg2=ksmooth(x=t,y=y,kernel="normal",bandwidth=400) Kreg3=ksmooth(x=t,y=y,kernel="normal",bandwidth=1000) plot(t,y,pch=1,main="3-Month Treasury Bill Yield") #散点图 lines(Kreg1,lwd=4,col="orange") lines(Kreg2,lwd=4,col="purple") lines(Kreg3,lwd=4,col="limegreen") legend("topright",c("h=30","h=500","h=1000"),lwd=6,col=c("orange","purple","limegreen")) #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核密度估计 data_new <- cbind(t,y) density_estimation <- density(y) # 绘制核密度估计曲线 plot(density_estimation) # 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核密度估计 density_estimation <- density(y, kernel = "gaussian", bw =0.00466)
这段代码的作用是对3个月国库券收益率进行非参数估计,包括局部线性回归和核密度估计。
首先,代码读取了一个csv文件,将第一列转换为日期格式的时间序列对象t,将第二列除以100得到收益率y,并绘制了收益率随时间的时序图和局部线性回归曲线。接着,代码使用ksmooth()函数进行局部线性回归估计,并绘制了3个不同带宽参数下的拟合曲线。最后,代码使用density()函数进行核密度估计,并绘制了核密度估计曲线。
需要注意的是,局部线性回归和核密度估计都是非参数估计方法,不需要对数据的分布做出任何假设,因此在处理复杂数据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使用这些方法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带宽参数,以获得较好的拟合效果。
R语言data <- read.csv("C:/Users/16215/Desktop/weekly 3-month Treasury bill.csv") x <- data[,2]/100 #选取数据的第二列 n=length(x) y=diff(x) #差分 x=x[1:(n-1)] #做差分后去掉最后一个变量 n=n-1 #变量个数也减少1个 x_star=(x-mean(x))/sqrt(var(x)) #标准化 z=seq(min(x),max(x),length=50) #找到x最大值和最小值,并生成等差数列 #画时序图 postscript('plot1',horizontal=T,width=6,height=6) par(mfrow=c(2,2),mex=0.4,bg="light blue") t <- data[,1] plot(x,z,)什么意思
这段 R 代码的作用是绘制一个时序图。
具体解释如下:
- `data <- read.csv("C:/Users/16215/Desktop/weekly 3-month Treasury bill.csv")`:从 CSV 文件中读入数据,文件路径为 `C:/Users/16215/Desktop/weekly 3-month Treasury bill.csv`,将读入的数据赋值给变量 `data`。
- `x <- data[,2]/100`:选取数据框 `data` 中的第二列,即将该列赋值给变量 `x`,并将其除以 100,这是为了将数值范围缩小。
- `n=length(x)`:计算变量 `x` 的长度,将结果赋值给变量 `n`。
- `y=diff(x)`:对变量 `x` 进行差分计算,将结果赋值给变量 `y`,即 `y[i]=x[i+1]-x[i]`。
- `x=x[1:(n-1)]`:将变量 `x` 的最后一个元素去掉。
- `n=n-1`:将变量 `n` 减 1,因为去掉了一个元素。
- `x_star=(x-mean(x))/sqrt(var(x))`:对变量 `x` 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将 `x` 减去其均值并除以标准差,结果赋值给变量 `x_star`。
- `z=seq(min(x),max(x),length=50)`:生成一个等差数列 `z`,从 `x` 中最小值开始,到最大值结束,一共生成 50 个数。
- `postscript('plot1',horizontal=T,width=6,height=6)`:将绘图输出到 PostScript 文件中,文件名为 `plot1`,`horizontal=T` 表示绘制的是横向图形,`width=6` 和 `height=6` 分别表示图形的宽度和高度,单位为英寸。
- `par(mfrow=c(2,2),mex=0.4,bg="light blue")`:设定图形参数,其中 `mfrow=c(2,2)` 表示将绘图区域划分为 2 行 2 列,`mex=0.4` 表示文本大小缩小为默认大小的 0.4 倍,`bg="light blue"` 表示将绘图区域的背景色设为浅蓝色。
- `t <- data[,1]`:选取数据框 `data` 中的第一列,即将该列赋值给变量 `t`,用于作为横轴坐标。
- `plot(x,z,)`:绘制时序图,其中 `x` 和 `z` 分别为纵轴和横轴坐标,逗号后面可以添加其他参数进行个性化设置。
因此,最终的结果是将绘图输出到 PostScript 文件中,并绘制了一个时序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