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函数构建ln(yt) = α0 + β1ln(x1,t) + β2ln(x2,t) + ut线性回归模型,并提取残差数列,基于残差序列实施布罗斯-帕甘-戈弗雷检验,判断是否存在异方差性,给出R代码
时间: 2024-12-19 10:28:16 浏览: 8
在R语言中,`lm()`函数用于创建线性回归模型,它适用于对连续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当你想要分析ln(yt)(自然对数的因变量yt)与ln(x1,t) 和 ln(x2,t)(两个自变量的自然对数形式)的关系时,可以使用以下步骤:
1. 首先,你需要加载数据集并确保所有数据已经转换成适合进行对数回归的形式。
```R
# 假设你的数据存储在一个名为df的数据框中
data <- df
y_var <- "y_t" # y的列名
x_vars <- c("x1", "x2") # x1和x2的列名
# 构建模型
model <- lm(ln(y_var) ~ ln(x1) + ln(x2), data = data)
```
2. 使用`lm()`函数的结果`model`,你可以通过`residuals()`函数获取残差数列(residual vector):
```R
residuals_series <- residuals(model)
```
3. 接下来,为了检查异方差性,我们可以采用Brooks-Pagan-Godfrey (BPG) 检验。在这个R包中并不直接提供BPG检验,通常需要使用`HeteroscedasticityTest`包或其他统计软件如Stata等。不过,你可以手动计算一些统计量来评估,例如Breusch-Pagan-Godfrey LM统计量和它的p值。这里假设`bp.test()`是一个虚构的函数,实际中可能需要使用其他方法:
```R
# 假设bp.test()是一个虚构的函数,返回LM统计量和p值
bp_test_results <- bp.test(residuals_series, model$coefficients)
lmg_statistic <- bp_test_results$statistic
p_value <- bp_test_results$p.value
```
4. 如果p值小于某个显著水平(比如0.05),那么我们有理由怀疑存在异方差性;如果p值大于这个显著水平,则认为数据满足同方差假设。
注意:在现实应用中,通常还需要查看残差图、Q-Q图等图形来辅助判断异方差性。如果你需要进行这种可视化,可以使用`plot(model)`。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