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rch.cat([torch.clamp
时间: 2024-11-11 09:14:20 浏览: 10
`torch.cat` 是 PyTorch 中的一个功能强大的函数,用于将一维、二维或更高维度的张量沿着指定轴拼接在一起。而 `torch.clamp` 是另一个操作,它用于限制张量元素的值,确保它们落在给定的最小值(min)和最大值(max)之间。
当你需要在代码中串联两个或更多已经处理过的张量,并希望保持它们的数据结构一致性时,可以使用 `torch.cat`。例如:
```python
tensor1 = torch.tensor([[1, 2], [3, 4]])
tensor2 = torch.tensor([[5, 6], [7, 8]])
# 沿着第0维(行方向)拼接这两个张量
result = torch.cat((tensor1, tensor2), dim=0)
```
而 `torch.clamp` 用于限制张量中的每个元素,确保其在 `(min, max)` 范围内:
```python
limited_tensor = torch.tensor([-3, 9, -0.5, 1.5])
clamped_tensor = torch.clamp(limited_tensor, min=-1, max=5)
```
在这个例子中,`limited_tensor` 的结果会变为 `[-1, 9, -0.5, 1.5]`,因为所有小于 `-1` 的元素会被设为 `-1`,大于 `5` 的元素会被设为 `5`。
相关问题
def forward(self, x): with torch.no_grad(): with torch.cuda.amp.autocast(enabled=False): x = self.torchfb(x)+1e-6 if self.log_input: x = x.log() x = self.instancenorm(x).unsqueeze(1) x = self.conv1(x) x = self.relu(x) x = self.bn1(x) x = self.layer1(x) x = self.layer2(x) x = self.layer3(x) x = self.layer4(x) x = x.reshape(x.size()[0],-1,x.size()[-1]) w = self.attention(x) if self.encoder_type == "SAP": x = torch.sum(x * w, dim=2) elif self.encoder_type == "ASP": mu = torch.sum(x * w, dim=2) sg = torch.sqrt( ( torch.sum((x**2) * w, dim=2) - mu**2 ).clamp(min=1e-5) ) x = torch.cat((mu,sg),1) x = x.view(x.size()[0], -1) x = self.fc(x) return x
这段代码是PyTorch中的一个神经网络模型的前向计算部分。下面是代码的主要流程:
1. 将输入张量`x`传入模型,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得到输出结果。
2. 在计算前,使用了`torch.no_grad()`上下文管理器来关闭梯度计算,这是因为前向计算不需要计算梯度,关闭后可以节省一些计算资源。
3. 又使用`torch.cuda.amp.autocast(enabled=False)`上下文管理器来关闭自动混合精度计算,这是因为该模型在前向计算中使用了FP32精度进行计算,而自动混合精度计算会将计算过程中的浮点数转换为FP16精度,从而可能影响计算结果。
4. 对输入张量进行预处理,包括使用TorchFB库进行滤波,加上一个很小的常数防止出现零值,进行对数变换,进行实例归一化等操作。
5. 将处理后的张量`x`传入一个一维卷积层`self.conv1`中,得到一个新的特征张量。
6. 对新特征张量进行ReLU激活和批归一化操作。
7. 将新特征张量传入多个残差块`self.layer1`、`self.layer2`、`self.layer3`、`self.layer4`中,得到一个更加深层的特征张量。
8. 将深层特征张量进行形状变换`x.reshape(x.size()[0],-1,x.size()[-1])`,将其转换为三维张量,其中第一维表示批量大小,第二维表示时间步,第三维表示特征维度。
9. 利用注意力机制计算出每个时间步的权重`w`,用于将特征张量中的不同时间步进行加权平均。
10. 根据不同的编码器类型,对加权后的张量进行不同的操作,得到最终的特征向量。如果是SAP编码器类型,则将加权后的张量在时间步维度上求和,得到一个二维张量;如果是ASP编码器类型,则在加权后的张量上分别计算均值和标准差,将二者连接起来,得到一个一维张量。
11. 将最终得到的特征向量进行形状变换,转换为一维向量。
12. 将一维向量传入一个全连接层`self.fc`中,得到最终的输出结果。
pts_4d = torch.cat([points, points.new_ones(size=(num_points, 1))], dim=-1) pts_2d = pts_4d @ lidar2img_rt[view_idx].t() # pts_2d = pts_4d @ lidar2img_rt.t() pts_2d[:, 2] = torch.clamp(pts_2d[:, 2], min=1e-5) pts_2d[:, 0] /= pts_2d[:, 2] pts_2d[:, 1] /= pts_2d[:, 2]
这段代码是将点云数据从激光雷达坐标系转换到图像坐标系。首先,将点云数据的每个点的坐标添加一维1,变成4D张量。然后,将4D张量与激光雷达到图像的变换矩阵相乘,得到对应的2D点的坐标。这里注意到深度值可能为0或负数,因此使用 `clamp` 函数将深度值限制在一个较小的正数范围内。最后,将2D坐标的x、y坐标分别除以深度值,得到在图像上的真实位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