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K-Means算法,验证算法的正确性,并将算法应用于给定的鸢尾花数据集iris,验证算法的聚类情况
时间: 2024-02-28 13:54:32 浏览: 59
在matlab中使用k-means算法及isodata算法对鸢尾花数据集进行分类
好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开始实现K-Means算法了。
K-Means算法的基本流程如下:
1. 随机初始化k个中心点(centroid)。
2. 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离其最近的中心点所在的簇。
3. 计算每个簇的中心点。
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簇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了最大迭代次数。
在实现算法之前,我们需要确定以下几个参数:
- k:聚类的数量。
- max_iterations:最大迭代次数。
- tol:簇的变化量的阈值,当簇的变化量小于该值时,算法结束。
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实现K-Means算法了。以下是Python代码实现: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class KMeans:
def __init__(self, k=3, max_iterations=100, tol=1e-4):
self.k = k
self.max_iterations = max_iterations
self.tol = tol
def fit(self, X):
# 随机初始化k个中心点
self.centroids = X[np.random.choice(X.shape[0], self.k, replace=False), :]
for i in range(self.max_iterations):
# 分配每个数据点到离其最近的中心点所在的簇
distances = np.sqrt(((X - self.centroids[:, np.newaxis])**2).sum(axis=2))
labels = np.argmin(distances, axis=0)
# 计算每个簇的中心点
new_centroids = np.array([X[labels == j].mean(axis=0) for j in range(self.k)])
# 判断簇的变化量是否小于阈值,如果是则退出循环
if np.abs(self.centroids - new_centroids).max() < self.tol:
break
self.centroids = new_centroids
self.labels = labels
if __name__ == '__main__':
# 加载数据集
iris = load_iris()
X = iris.data
# 使用K-Means算法进行聚类
kmeans = KMeans(k=3)
kmeans.fit(X)
# 打印聚类结果
print(kmeans.labels)
```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使用Numpy实现了K-Means算法的主要步骤。在fit方法中,我们首先随机初始化k个中心点,然后重复执行分配数据点到簇和计算簇中心点的步骤,直到簇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了最大迭代次数。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鸢尾花数据集来验证算法的聚类情况。我们使用sklearn.datasets中的load_iris函数加载数据集,然后使用K-Means算法对数据集进行聚类。最后,我们打印出聚类结果。
请注意,由于K-Means算法是一种启发式算法,其结果可能会受到初始中心点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多次运行算法,选择最好的结果。
希望这能帮助到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