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绘制2DPSK相干解调误码率曲线
时间: 2023-08-23 10:05:57 浏览: 488
要绘制2DPSK相干解调的误码率曲线,可以使用MATLAB中的通信工具箱函数`berawgn`和`bercoding`。下面是一个示例代码:
```matlab
EbN0dB = 0:10; % 设置不同的信噪比
EbN0 = 10.^(EbN0dB/10); % 转换为线性比例
M = 2; % 2PSK调制
k = log2(M); % 每个符号的比特数
codeRate = 1; % 卷积码的编码率
trellis = poly2trellis(7,[171 133]); % 使用7阶、约束长度为7的卷积码
berCoding = bercoding(EbN0,k,trellis,'coherent',codeRate); % 计算编码误码率
ber = berawgn(EbN0,'psk',M,'nondiff') + berCoding; % 相干解调误码率为调制误码率加编码误码率
semilogy(EbN0dB,ber); % 画出误码率曲线
xlabel('Eb/N0 (dB)');
ylabel('BER');
```
这段代码会生成一个2DPSK相干解调的误码率曲线,其中x轴是信噪比Eb/N0(dB),y轴是误码率BER。注意,这里使用了`semilogy`函数将y轴设置为对数坐标轴,以便更好地显示BER的小值。其中,`k`是每个符号的比特数,`codeRate`是卷积码的编码率,`trellis`是卷积码的生成矩阵。`bercoding`函数用于计算编码误码率,`berawgn`函数用于计算2PSK调制的误码率。最终的相干解调误码率为两者之和。
相关问题
码分复用(CDMA)技术是如何在多用户环境下实现信号区分的?并且如何使用Matlab来模拟其相干解调与非相干解调过程?
码分复用(CDMA)技术是一种多址接入技术,它通过给每个用户分配一个独特的编码序列来实现信号的区分。在CDMA系统中,每个用户发送的信号都被其特定的码序列调制,当所有用户同时在相同的频率上发送信号时,接收端可以通过与特定用户码序列的匹配来解调并恢复出原始信号。这种技术有效地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允许更多的用户共享有限的频谱资源。
参考资源链接:[码分复用技术详解与Matlab仿真:多址通信的关键策略](https://wenku.csdn.net/doc/5jh1i6ziex?spm=1055.2569.3001.10343)
为了在Matlab中模拟CDMA技术的相干解调和非相干解调过程,首先需要创建一个仿真环境。以下是关键步骤:
1. 生成随机比特数据作为信息信号。
2. 根据CDMA标准生成用户的伪随机码序列。
3. 将信息信号与伪随机码序列进行异或操作,生成CDMA信号。
4. 在接收端,使用相同的伪随机码序列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
对于相干解调,你需要使用接收到的信号与本地产生的同步码序列进行相关运算,从而恢复出发送的信息。在Matlab中,这可以通过使用内建的相关函数`xcorr`来实现。
对于非相干解调,通常使用的是差分相移键控(DPSK)来减少对载波相位同步的要求。在Matlab中,你可以使用`conv`函数来实现差分编码,然后使用`filter`函数来实现差分解码。
在进行仿真时,还可以模拟引入噪声,以便观察在不同信噪比下的解调性能。此外,可以绘制误码率(BER)曲线来评估系统性能。
通过这些步骤,你可以在Matlab中构建一个CDMA系统的仿真模型,并观察在理想和非理想条件下的解调效果。这将有助于理解CDMA技术的工作原理,并在实际通信系统设计中应用这些技术。
为了深入学习更多关于码分复用技术、相干与非相干解调技术以及Matlab仿真的知识,建议参考《码分复用技术详解与Matlab仿真:多址通信的关键策略》。这本书籍不仅提供了基础概念和详细的技术分析,还包括了具体的Matlab仿真案例,对于理解和实现CDMA技术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资源链接:[码分复用技术详解与Matlab仿真:多址通信的关键策略](https://wenku.csdn.net/doc/5jh1i6ziex?spm=1055.2569.3001.10343)
用MATLAB编程实现2DPSK信号的调制解调 实现模块:调制、信道(高斯白噪声)、解调(要求用相干检测+码反变换) 选做:比较码反变换器前后的误码率性能曲线(要求用Ne/N总方式计算,信噪比范围至少-5~20dB)码元速率为18KBaud,载波频率为90KBaud,传输信息的内容:2222037 2000200617 laihengchang
首先,需要生成调制信号,可以采用如下代码实现2DPSK调制:
```matlab
% 设置调制参数
M = 2; % 调制阶数
fc = 90e3; % 载波频率
Rs = 18e3; % 码元速率
fs = 4*fc; % 采样率
t = 0:1/fs:(length(data)/Rs-1/fs); % 时间序列
phi = 0; % 初始相位
% 生成基带信号
data = '2222037 2000200617 laihengchang'; % 待调制的数据
data_bin = dec2bin(data, 8); % 将数据转换为二进制
data_bin = reshape(data_bin', [], 1);
data_bin = data_bin-'0'; % 将二进制数据转换为数字
data_bin = [data_bin; zeros(mod(-length(data_bin), log2(M)), 1)]; % 补齐数据长度
% 将数据映射为符号
symb = bi2de(reshape(data_bin, log2(M), [])', 'left-msb');
% 2DPSK调制
s = sqrt(2*Rsym)*cos(2*pi*fc*t+phi); % I路信号
q = sqrt(2*Rsym)*sin(2*pi*fc*t+phi); % Q路信号
s_mod = s.*cos(2*pi/M*symb) - q.*sin(2*pi/M*symb); % 调制后的I路信号
q_mod = s.*sin(2*pi/M*symb) + q.*cos(2*pi/M*symb); % 调制后的Q路信号
s_mod = s_mod + randn(size(s_mod))*sqrt(N0/2); % 加高斯白噪声
q_mod = q_mod + randn(size(q_mod))*sqrt(N0/2); % 加高斯白噪声
```
接下来,需要实现解调模块。由于我们使用的是相干检测,因此需要提取载波相位,并进行相位恢复。这可以通过如下代码实现:
```matlab
% 提取载波相位
s_rx = s_mod.*cos(2*pi*fc*t) + q_mod.*sin(2*pi*fc*t); % 乘以载波信号
q_rx = -s_mod.*sin(2*pi*fc*t) + q_mod.*cos(2*pi*fc*t); % 乘以90度相位偏移的载波信号
% 相干检测
I_rx = s_rx.*cos(2*pi*fc*t) + q_rx.*sin(2*pi*fc*t); % 相乘
Q_rx = -s_rx.*sin(2*pi*fc*t) + q_rx.*cos(2*pi*fc*t); % 相乘
I_demod = zeros(size(symb)); % 解调后的I路信号
Q_demod = zeros(size(symb)); % 解调后的Q路信号
for i = 1:length(symb)
phi_hat = atan2(Q_rx((i-1)*Ns+1:i*Ns), I_rx((i-1)*Ns+1:i*Ns)); % 提取载波相位
I_demod(i) = cos(phi_hat)*I_rx(i*Ns); % 恢复信号
Q_demod(i) = sin(phi_hat)*Q_rx(i*Ns);
end
% 将解调后的信号映射为数字
symb_demod = de2bi(mod(round((atan2(Q_demod, I_demod)+pi)*M/(2*pi)), M), log2(M), 'left-msb');
data_demod = reshape(symb_demod', [], 1);
data_demod = char(bin2dec(reshape(num2str(data_demod), 8, [])'))';
```
最后,可以使用如下代码计算误码率并绘制性能曲线:
```matlab
Eb = Rsym*log2(M); % 每比特能量
EbN0dB = -5:0.5:20; % 信噪比范围
BER_sim = zeros(size(EbN0dB)); % 模拟误码率
BER_theory = qfunc(sqrt(2*M*10.^(EbN0dB/10))); % 理论误码率
for i = 1:length(EbN0dB)
N0 = Eb/10^(EbN0dB(i)/10); % 噪声功率
symb = randi([0 M-1], size(symb)); % 随机生成符号
symb_mod = exp(1j*2*pi/M*symb); % 调制
symb_rx = symb_mod + randn(size(symb_mod))*sqrt(N0/2); % 加噪声
symb_demod = exp(-1j*angle(symb_rx)); % 解调
BER_sim(i) = sum(abs(symb_demod-symb)>0)/length(symb); % 计算误码率
end
% 绘制性能曲线
figure;
semilogy(EbN0dB, BER_sim, 'o-', 'LineWidth', 2);
hold on;
semilogy(EbN0dB, BER_theory, '-', 'LineWidth', 2);
grid on;
xlabel('Eb/N0 (dB)');
ylabel('BER');
legend('Simulated', 'Theoretical');
```
其中,理论误码率可以使用Q函数计算得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