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12.34+34j print(z。imag)
时间: 2023-11-22 12:55:00 浏览: 421
输出结果应该是:
```
34.0
```
这是因为 `z.imag` 可以获取复数 `z` 的虚部,即 `34j` 的实部是 `34.0`。
相关问题
x=12.34 print(type(x)
这是一道 Python 的编程题目,表示变量 x 的值为十六进制字符串 b'x\xef\xbc\x9d',转换成十进制是 12.34。调用 type() 函数可以得到 x 变量的数据类型,因此执行 print(type(x)) 会输出 <class 'bytes'>。
void Delay_1ms(uint i) //1ms延时 { uchar x,j; for(j=0;j for(x=0;x<=148;x++); }
### 回答1:
这段代码是一个简单的延时函数,用于在单片机中实现延时。函数接受一个参数 i,表示需要延时的毫秒数。函数实现的原理是通过循环嵌套来实现等待一定的时间。具体来说,内层的循环会执行 148 次,每次执行时间大概是 1/12MHz = 0.0833us,因此内层循环的总执行时间是 0.0833us * 148 = 12.34us。外层的循环会执行 i 次,因此函数总共需要执行的时间是 12.34us * i。由于单片机的时钟频率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内层循环的执行次数,以保证延时函数的精度。
### 回答2:
void Delay_1ms(uint i) //1ms延时
{
uchar x,j;
for(j=0;j<i;j++) //循环i次,延时i毫秒
{
for(x=0;x<=148;x++) //每次循环148次,大致相当于1毫秒的延时
{
//空循环,什么都不做,只是耗时
}
}
}
这段代码实现了一个微秒级别的延时函数Delay_1ms,通过为指定的毫秒数乘以一个合适的常数,以实现延时的效果。具体来说,它包含了一个外层的for循环和一个内层的for循环。外层的for循环运行i次,每次循环都相当于延时1毫秒。内层的for循环运行148次,每次循环都是一个无操作的空循环,耗时大致为1毫秒。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循环计数,即可实现指定毫秒数的延时效果。
### 回答3:
void Delay_1ms(uint i) //1ms延时
{
uchar x, j; // 声明两个无符号字符型变量x和j
for(j=0; j<i; j++) // 外层循环i次,控制延时的总时间
{
for(x=0; x<=148; x++) // 内层循环148次,实现每次循环的延时时间
{
// 空循环,用于延时
}
}
}
以上代码是一个用于实现1ms延时的函数。函数接收一个无符号整型参数i,用于指定延时的总时间。函数内部使用两个无符号字符型变量x和j进行循环控制。
外层循环使用变量j进行控制,循环i次,每次循环的目的是延时1ms。
内层循环使用变量x进行控制,循环148次。由于通常的晶振频率为8MHz,每个机器周期为1/8MHz=0.125us,所以一次循环延时时间为148*0.125us=18.5us,大约可以实现1/18.5us约为54kHz的延时。
内层循环中的空循环,用于消耗时间,从而实现延时的目的。具体的延时时间取决于所使用的硬件平台和编译器的优化设置。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给出的代码只是一个简单的软件延时实现方式,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因为硬件和编译器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