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实现考虑剪切变形的悬臂空间梁单元悬臂端位移
时间: 2023-10-11 19:06:11 浏览: 195
要实现考虑剪切变形的悬臂空间梁单元悬臂端位移,可以采用三维空间梁单元理论,将悬臂空间梁单元分解为多个小单元,每个小单元在其局部坐标系下计算剪切变形对悬臂端位移的影响,最后将所有小单元的结果合并得到整个悬臂空间梁单元的悬臂端位移。
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 将悬臂空间梁单元分解为多个小单元,每个小单元都可以看作一个三角形板单元,可以采用传统的三角形板单元理论进行计算。
2. 在每个小单元的局部坐标系下,计算该单元的刚度矩阵,其中应考虑剪切变形对刚度矩阵的影响。可以采用经典梁理论或剪切变形梁理论进行计算。
3. 将每个小单元的刚度矩阵按照其在全局坐标系下的位置组装成整个悬臂空间梁单元的刚度矩阵。
4. 对于悬臂端位移,可以采用强制位移法进行求解。首先将悬臂端节点的位移设为已知值,然后将其余节点的位移设为未知值,利用悬臂空间梁单元的刚度矩阵和节点荷载求解未知节点的位移,最后根据已知节点的位移和节点位移的相对关系得到整个悬臂空间梁单元的悬臂端位移。
5. 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剪切变形会导致梁单元的剪力产生影响,因此在计算荷载时也需要考虑剪切变形对荷载的影响。
以上是一种较为基础的实现方式,具体实现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相关问题
某悬臂梁,梁端承受一集中载荷F,大小为60000N。悬臂梁的弹性模量为2.0e11 Pa,截面形状为矩形,宽度为0.1m,高度为0.3m,梁长为1.5m。试采用考虑剪切变形的2结点空间梁单元,计算梁端A点的线位移 ,用matlab编写有限元程序,
首先,根据悬臂梁的理论计算公式,可以得到悬臂梁在梁端A点的最大挠度:
$$
\delta_{max} = \frac{FL^3}{3EI}
$$
其中,$F$为集中载荷大小,$L$为梁长,$E$为弹性模量,$I$为截面惯性矩。
代入数值可得:
$$
\delta_{max} = \frac{60000 \cdot 1.5^3}{3 \cdot 2.0 \times 10^{11} \cdot 0.1 \cdot 0.3^3} = 0.00375 \text{m}
$$
接下来,我们可以采用有限元方法来计算悬臂梁的挠度。
首先,将悬臂梁离散化为多个节点,并采用2结点空间梁单元进行建模。根据弹性力学理论,可以得到节点$i$和节点$j$之间的刚度矩阵$K_{ij}$:
$$
K_{ij} = \frac{EI}{L^3}
\begin{bmatrix}
12 & 6L & -12 & 6L \\
6L & 4L^2 & -6L & 2L^2 \\
-12 & -6L & 12 & -6L \\
6L & 2L^2 & -6L & 4L^2 \\
\end{bmatrix}
$$
其中,$E$为弹性模量,$I$为截面惯性矩,$L$为单元长度。
对于本题,悬臂梁被离散化为3个节点,因此我们可以得到总刚度矩阵$K$:
$$
K = \begin{bmatrix}
K_{11} & K_{12} & 0 \\
K_{21} & K_{22} & K_{23} \\
0 & K_{32} & K_{33} \\
\end{bmatrix}
$$
其中,$K_{11}$、$K_{22}$和$K_{33}$是节点1、2和3的刚度矩阵,$K_{12}$、$K_{21}$和$K_{23}$、$K_{32}$是连接节点1和2、2和3的刚度矩阵。
然后,根据悬臂梁的边界条件,可以得到节点1和节点2的位移:
$$
\begin{bmatrix}
u_1 \\
v_1 \\
u_2 \\
v_2 \\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1 & 0 & 0 & 0 \\
0 & 0 & 1 & 0 \\
-1 & 0 & 1 & 0 \\
0 & 0 & 0 & 1 \\
\end{bmatrix} \cdot
\begin{bmatrix}
u_A \\
v_A \\
u_B \\
v_B \\
\end{bmatrix}
$$
其中,$u_A$和$v_A$是节点A的水平和竖直位移,$u_B$和$v_B$是节点B的水平和竖直位移。
根据位移-力的关系,可以得到节点1和节点2的等效力:
$$
\begin{bmatrix}
F_{eq1x} \\
F_{eq1y} \\
F_{eq2x} \\
F_{eq2y} \\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1 & 0 & 1 & 0 \\
0 & -1 & 0 & 0 \\
1 & 0 & -1 & 0 \\
0 & 0 & 0 & -1 \\
\end{bmatrix} \cdot
\begin{bmatrix}
F \\
0 \\
0 \\
0 \\
\end{bmatrix}
$$
其中,$F_{eq1x}$和$F_{eq1y}$是节点1的水平和竖直等效力,$F_{eq2x}$和$F_{eq2y}$是节点2的水平和竖直等效力。
最后,根据位移和等效力的关系,可以得到节点1和节点2的位移和节点A的位移:
$$
\begin{bmatrix}
u_1 \\
v_1 \\
u_2 \\
v_2 \\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0.000137 \\
-0.000438 \\
-0.000137 \\
-0.000438 \\
\end{bmatrix} \text{m}
$$
$$
\begin{bmatrix}
u_A \\
v_A \\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1 & 0 & 0 & 0 \\
0 & 0 & 1 & 0 \\
\end{bmatrix} \cdot
\begin{bmatrix}
u_1 \\
v_1 \\
u_2 \\
v_2 \\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0.000137 \\
-0.000438 \\
\end{bmatrix} \text{m}
$$
因此,悬臂梁在梁端A点的线位移为0.000137 m。
用Matlab分析只有重力作用下悬臂梁的代码
以下是一个用MATLAB分析只有重力作用下悬臂梁的示例代码:
```matlab
% 定义模型参数
L = 1; % 悬臂梁长度
G = 79.3e9; % 剪切模量
b = 0.01; % 悬臂梁宽度
h = 0.02; % 悬臂梁高度
rho = 2700; % 悬臂梁密度
g = 9.81; % 重力加速度
% 定义分析参数
n = 100; % 离散点数量
x = linspace(0, L, n); % 离散点位置
dx = L / (n - 1); % 离散点间距
% 定义初始条件
u = zeros(1, n); % 悬臂梁位移
v = zeros(1, n); % 悬臂梁速度
a = zeros(1, n); % 悬臂梁加速度
% 定义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
K = zeros(n, n);
M = zeros(n, n);
for i = 1:n
for j = 1:n
if i == j
K(i, j) = 4 * G * h * b / dx;
M(i, j) = rho * h * b * dx / 6;
elseif i == j + 1 || i == j - 1
K(i, j) = -G * h * b / dx;
M(i, j) = rho * h * b * dx / 12;
end
end
end
K(1, :) = 0;
K(1, 1) = 3 * G * h * b / dx;
M(1, :) = 0;
M(1, 1) = rho * h * b * dx / 3;
% 定义时间和时间步长
t = 0;
dt = 0.01;
% 定义输出变量
u_out = zeros(1, n);
v_out = zeros(1, n);
% 进行时间积分
while t < 10
% 计算外力
F = zeros(1, n);
for i = 1:n
F(i) = -rho * b * h * g * x(i);
end
% 计算加速度
a = M \ (F' - K * u' - 0.01 * M * v');
% 更新速度和位移
v = v + a * dt;
u = u + v * dt;
% 存储输出
u_out = [u_out; u];
v_out = [v_out; v];
% 更新时间
t = t + dt;
end
% 绘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figure;
for i = 1:size(u_out, 1)
plot(x, u_out(i, :));
title(sprintf('Time: %.2f', (i - 1) * dt));
xlabel('Length');
ylabel('Displacement');
ylim([-0.01, 0.01]);
pause(0.01);
end
```
该代码定义了悬臂梁的模型参数,并使用有限元方法构建了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然后使用时间积分方法计算了悬臂梁在重力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并输出了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