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释vpp中dns plugins中如下枚举类型: typedef enum { DNS_API_PENDING_NAME_TO_IP = 1, DNS_API_PENDING_IP_TO_NAME, DNS_PEER_PENDING_NAME_TO_IP, DNS_PEER_PENDING_IP_TO_NAME, } dns_pending_request_type_t;
时间: 2023-08-05 17:06:45 浏览: 144
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名为 "dns_pending_request_type_t" 的枚举类型,用于表示 DNS 插件中的挂起请求类型。
该枚举类型包含以下四个枚举值:
- `DNS_API_PENDING_NAME_TO_IP`: 表示 API 层的名称到 IP 地址的请求挂起。
- `DNS_API_PENDING_IP_TO_NAME`: 表示 API 层的 IP 地址到名称的请求挂起。
- `DNS_PEER_PENDING_NAME_TO_IP`: 表示对等节点的名称到 IP 地址的请求挂起。
- `DNS_PEER_PENDING_IP_TO_NAME`: 表示对等节点的 IP 地址到名称的请求挂起。
这些枚举值用于标识 DNS 插件中不同类型的挂起请求。通过使用这些枚举值,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 DNS 插件中的请求,并区分不同类型的请求以进行相应的处理。
相关问题
请解释vpp中dns plugins中如下代码: typedef struct { u32 request_type; u32 client_index; u32 client_context; u8 is_ip6; u16 dst_port; u16 id; u16 pad; u8 dst_address[16]; u8 *name; } dns_pending_request_t; typedef enum { DNS_API_PENDING_NAME_TO_IP = 1, DNS_API_PENDING_IP_TO_NAME, DNS_PEER_PENDING_NAME_TO_IP, DNS_PEER_PENDING_IP_TO_NAME, } dns_pending_request_type_t;
这段代码定义了两个相关的数据结构:`dns_pending_request_t` 结构体和 `dns_pending_request_type_t` 枚举类型。
`dns_pending_request_t` 结构体用于表示 DNS 插件中的挂起请求。它包含以下成员:
- `request_type`: 请求类型,指示请求的目的是名称到 IP 地址还是 IP 地址到名称的转换。
- `client_index`: 客户端索引,用于标识发起该请求的客户端。
- `client_context`: 客户端上下文,用于在请求处理过程中传递额外的上下文信息。
- `is_ip6`: 表示目标地址是否为 IPv6 地址。
- `dst_port`: 目标端口号。
- `id`: 请求的唯一标识符。
- `pad`: 填充字段。
- `dst_address`: 目标地址的字节数组,最多支持 16 个字节(IPv6 地址的大小)。
- `name`: 请求的名称。
`dns_pending_request_type_t` 枚举类型定义了 DNS 插件中挂起请求的类型,其中包括以下四个枚举值:
- `DNS_API_PENDING_NAME_TO_IP`: 表示 API 层的名称到 IP 地址的请求挂起。
- `DNS_API_PENDING_IP_TO_NAME`: 表示 API 层的 IP 地址到名称的请求挂起。
- `DNS_PEER_PENDING_NAME_TO_IP`: 表示对等节点的名称到 IP 地址的请求挂起。
- `DNS_PEER_PENDING_IP_TO_NAME`: 表示对等节点的 IP 地址到名称的请求挂起。
这些数据结构和枚举类型在 DNS 插件中用于表示和传递挂起的 DNS 请求的相关信息。
请解释vpp的dns plugins中的如下代码,其功能和含义: static uword dns4_request_node_fn (vlib_main_t * vm, vlib_node_runtime_t * node, vlib_frame_t * frame) { return dns46_request_inline (vm, node, frame, 0 /* is_ip6 */ ); } /* *INDENT-OFF* */ VLIB_REGISTER_NODE (dns4_request_node) = { .function = dns4_request_node_fn, .name = "dns4-request", .vector_size = sizeof (u32), .format_trace = format_dns46_request_trace, .type = VLIB_NODE_TYPE_INTERNAL, .n_errors = ARRAY_LEN (dns46_request_error_strings), .error_strings = dns46_request_error_strings, .n_next_nodes = DNS46_REQUEST_N_NEXT, .next_nodes = { [DNS46_REQUEST_NEXT_DROP] = "error-drop", [DNS46_REQUEST_NEXT_PUNT] = "error-punt", [DNS46_REQUEST_NEXT_IP_LOOKUP] = "ip4-lookup", }, };
这段代码是 VPP(Vector Packet Processing)中 DNS 插件的一部分,它定义了 DNS4 请求节点的处理函数以及节点的注册信息。
首先,`dns4_request_node_fn` 是 DNS4 请求节点的处理函数。它接受 VPP 的主结构 `vlib_main_t *vm`、节点运行时结构 `vlib_node_runtime_t *node` 和帧结构 `vlib_frame_t *frame` 作为参数,并返回一个 `uword` 类型的值。
这个处理函数实际上是调用了名为 `dns46_request_inline` 的内联函数,传递了参数 `0` 表示不是 IPv6 请求(即 IPv4 请求)。`dns46_request_inline` 是一个内部函数,用于执行 DNS4 或 DNS6 请求的实际处理。这里选择了处理 DNS4 请求的逻辑。
接下来,通过 `VLIB_REGISTER_NODE` 宏注册了一个名为 `dns4_request_node` 的节点。这个宏展开后会创建一个 `vlib_node_registration_t` 结构,并将其添加到 VPP 的节点图中。
在节点注册结构中,有一系列字段用于定义节点的属性和行为。其中包括:
- `.function`:指定了节点的处理函数,这里是 `dns4_request_node_fn`。
- `.name`:指定了节点的名称,这里是 "dns4-request"。
- `.vector_size`:指定了节点处理函数的向量大小。
- `.format_trace`:指定了格式化跟踪信息的函数,这里是 `format_dns46_request_trace`。
- `.type`:指定了节点的类型,这里是 `VLIB_NODE_TYPE_INTERNAL`。
- `.n_errors` 和 `.error_strings`:用于定义节点可能的错误类型和对应的错误字符串。
- `.n_next_nodes` 和 `.next_nodes`:指定了节点的下一步处理节点,这里定义了三个下一步处理节点,分别是 "error-drop"、"error-punt" 和 "ip4-lookup"。
通过这个注册信息,VPP 知道了如何创建和管理 DNS4 请求节点,并且可以在数据包处理过程中正确地将数据包发送到该节点进行处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