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实现kmeans聚类鸢尾花
时间: 2023-05-31 21:20:00 浏览: 177
### 回答1:
Python可以使用scikit-learn库来实现kmeans聚类鸢尾花。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代码示例:
```python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 加载鸢尾花数据集
iris = load_iris()
# 创建KMeans模型并拟合数据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3)
kmeans.fit(iris.data)
# 输出聚类结果
print(kmeans.labels_)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使用了scikit-learn库中的KMeans类来创建一个KMeans模型,并使用鸢尾花数据集进行拟合。我们将聚类数目设置为3,因为鸢尾花数据集中有3种不同的鸢尾花。最后,我们输出了聚类结果,即每个样本所属的聚类标签。
### 回答2:
K-means聚类是最常见的聚类算法之一,其主要思想是将数据集分成K个簇,使得簇内部数据点的相似度高于簇间数据点的相似度,达到最小化目标函数的效果。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使用Python实现K-means聚类算法,以聚类鸢尾花数据集为例。
步骤1:导入库
首先,我们需要导入一些必要的库包,包括numpy、pandas、matplotlib以及sklear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步骤2:读取数据集
在此步骤中,我们需要使用pandas库读取鸢尾花数据集。鸢尾花数据集包含150个样本,其中每个样本包含4个特征(sepal length, sepal width, petal length, petal width)。我们将其保存在名为“iris”的DataFrame中,并展示前5个样本。
iris = pd.read_csv('iris.csv')
print(iris.head())
步骤3:计算簇的数量
K-means算法中最重要的一个参数就是簇的数量,也就是K的值。在此步骤中,我们将使用手肘法来确定K的值。手肘法会计算每个点到其所属簇的质心的距离平方和(SSE),并将其绘制成一个折线图,我们会选择其中一个拐点作为K的值。我们可以使用以下代码实现。
sse = []
for k in range(1, 11):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k, max_iter=1000)
kmeans.fit(iris.iloc[:, 0:4])
sse.append(kmeans.inertia_)
plt.plot(range(1, 11), sse)
plt.title('Elbow Method')
plt.xlabel('Number of clusters')
plt.ylabel('SSE')
plt.show()
根据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在K=3时出现了“手肘”,这意味着我们应该选择K=3。
步骤4:聚类
现在我们已经确定了簇的数量为3,使用sklearn中的KMeans类我们可以实现K-means聚类。以下代码演示了如何训练模型并预测簇标签。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3, max_iter=1000)
kmeans.fit(iris.iloc[:, 0:4])
pred_cluster = kmeans.predict(iris.iloc[:, 0:4])
iris['Cluster'] = pred_cluster
print(iris.head())
步骤5:可视化结果
我们可以使用matplotlib包来可视化聚类结果。在此处,我们按照原始数据集中每个样本的两个特征(sepal length和petal length)绘制了K-means聚类后得到的簇。通过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的簇。以下是可视化结果的代码:
plt.scatter(iris.loc[iris['Cluster']==0, 'sepal length'], iris.loc[iris['Cluster']==0, 'petal length'], c='red', label='Cluster 0')
plt.scatter(iris.loc[iris['Cluster']==1, 'sepal length'], iris.loc[iris['Cluster']==1, 'petal length'], c='blue', label='Cluster 1')
plt.scatter(iris.loc[iris['Cluster']==2, 'sepal length'], iris.loc[iris['Cluster']==2, 'petal length'], c='green', label='Cluster 2')
plt.scatter(kmeans.cluster_centers_[:, 0], kmeans.cluster_centers_[:, 2], c='black', marker='*', label='Centroids')
plt.title('K-means Clustering')
plt.xlabel('sepal length')
plt.ylabel('petal length')
plt.legend()
plt.show()
我们可以看到,聚类结果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中每一类被不同的颜色所代表,而模型找到的质心用星号表示,每个类别与其所属质心之间的距离均较小。
### 回答3:
鸢尾花数据集是一个经典的模式识别数据集,由三种不同品种的鸢尾花(Setosa、Versicolor、Virginica)组成,每个品种有50个样本,鸢尾花数据集一共包含了150个样本。kmeans聚类是一种无监督的学习算法,它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不同的簇,每个簇内的样本相似性高,而不同簇之间的相似性较小。在本文中,我们将使用Python编程语言实现kmeans聚类算法,对鸢尾花数据集进行聚类。
首先,我们需要导入所需的Python库: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
接下来,我们加载鸢尾花数据集并转换为pandas数据框:
```python
iris = load_iris()
df = pd.DataFrame(iris.data, columns=iris.feature_names)
```
然后,我们使用KMeans算法进行聚类:
```python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3, random_state=0)
kmeans.fit(df)
```
这里我们将鸢尾花数据集分为3个簇,随机选择初始中心点。
最后,我们可以将结果可视化:
```python
plt.figure(figsize=(10, 7))
plt.scatter(df['sepal length (cm)'], df['petal length (cm)'], c=kmeans.labels_)
plt.xlabel('Sepal Length (cm)')
plt.ylabel('Petal Length (cm)')
plt.show()
```
最终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image-20210618141801423](https://cdn.jsdelivr.net/gh/17955362230/PicBed/images/202106181418061.png)
我们可以看到,使用kmeans聚类算法的结果非常好,它能够将数据集的三个品种分为不同的簇。这对于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模型训练非常有帮助。
总之,Python是一种非常强大和灵活的编程语言,可以用于实现各种机器学习算法。在本文中,我们演示了如何使用Python实现kmeans聚类算法并应用于鸢尾花数据集。如果您还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机器学习和Python编程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我们的文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