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s = "drop"
时间: 2023-07-03 13:13:52 浏览: 263
`.groups = "drop"`是一个`dplyr`包中的参数,用于控制输出结果中是否包含分组信息。
在`dplyr`的早期版本中,默认情况下,所有的数据操作都会在输出结果中包含分组信息。这意味着,如果对数据框进行了分组操作,那么在输出结果中就会包含分组变量和分组标签。例如:
```
df %>% group_by(col1) %>% summarise(mean_col2 = mean(col2))
```
这会返回一个新的数据框,其中包含两列:`col1`和`mean_col2`。但是,这个数据框中还会包含分组标签,表示每个汇总值对应的`col1`值。这样的输出结果可能会使数据框变得比较臃肿,不便于后续处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dplyr`从版本1.0.0开始引入了`.groups`参数。通过指定`.groups = "drop"`,可以在输出结果中去除分组信息,只保留汇总结果。例如:
```
df %>% group_by(col1) %>% summarise(mean_col2 = mean(col2), .groups = "drop")
```
这将返回一个新的数据框,其中只包含`col1`和`mean_col2`列,没有分组标签。这样的输出结果比较简洁,便于后续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groups`参数还有其他的取值,例如`.groups = "rows"`表示在输出结果中保留分组信息,但不会添加分组标签。但是,如果不需要保留分组信息,建议在每个数据操作中都指定`.groups = "drop"`,以避免输出结果过于臃肿。
相关问题
vbin = 0.3 for i in data['WindNumber'].unique(): if i == 6: continue col = 'Power' cond = (data.WindNumber==i) & (data.label == 0) left_v = 2.0 p = 0.9 temp_df = data[cond] v_bins = pd.cut(temp_df.new_windspeed, np.arange(-15, 30, vbin)) temp_df['vbins'] = v_bins groups = [] for index,temp in temp_df.groupby("vbins"): if temp.shape[0]==0: continue if index.left>left_v: temp = temp[temp.Power<np.max(temp_df.Power)*p] groups.append(temp) groups = pd.concat(groups).reset_index(drop = True) cond = (data.WindNumber==i) & (data.Time.isin(groups.Time)) data.loc[cond,'label'] = 4 data.loc[(data.WindNumber==6)& (data.label==0) & (data.Power<1200)& (data.new_windspeed>0.65),'label'] = 4
这段代码是 Python 代码,它的作用是对 Pandas 数据框进行一些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首先,定义了一个变量 `vbin`,赋值为 0.3。
2. 接着,对数据框 `data` 中的 `WindNumber` 列去重,得到唯一值,并对每个唯一值进行遍历。
3. 对于每个唯一值,判断它是否等于 6,如果等于 6,则跳过此次循环。
4. 定义变量 `col`,赋值为 `'Power'`。
5. 定义变量 `cond`,赋值为一个逻辑条件,表示数据框 `data` 中的 `WindNumber` 列等于当前唯一值,并且 `label` 列等于 0。
6. 定义变量 `left_v`,赋值为 2.0。
7. 定义变量 `p`,赋值为 0.9。
8. 对数据框 `data` 中满足条件 `cond` 的部分进行切片,并赋值给变量 `temp_df`。
9. 对 `temp_df` 中的 `new_windspeed` 列进行分组,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区间,每个区间的宽度为 `vbin`。
10. 对分组后的结果进行遍历,如果当前区间的左端点大于 `left_v`,则将该区间对应的子数据框 `temp` 中 `Power` 列小于 `temp_df` 中 `Power` 列最大值乘以 `p` 的部分进行切片,并将结果添加到列表 `groups` 中。
11. 最后,将列表 `groups` 中的所有数据框进行合并,并重置索引。然后,按照条件 `cond` 对数据框 `data` 进行切片,并将 `label` 列赋值为 4。
12. 对于数据框 `data` 中 `WindNumber` 列等于 6,`label` 列等于 0,`Power` 列小于 1200,`new_windspeed` 列大于 0.65 的部分,将 `label` 列赋值为 4。
ffn_channel = FFN_Expand * c#将输入的通道数c乘以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 self.conv4 = nn.Conv2d(in_channels=c, out_channels=ffn_channel, kernel_size=1, padding=0, stride=1, groups=1, bias=True) self.conv5 = nn.Conv2d(in_channels=ffn_channel, out_channels=c, kernel_size=1, padding=0, stride=1, groups=1, bias=True) self.norm1 = LayerNorm2d(c) self.norm2 = LayerNorm2d(c) self.dropout1 = nn.Dropout(drop_out_rate) if drop_out_rate > 0. else nn.Identity() self.dropout2 = nn.Dropout(drop_out_rate) if drop_out_rate > 0. else nn.Identity() self.beta = nn.Parameter(torch.zeros((1, c, 1, 1)), requires_grad=True) self.gamma = nn.Parameter(torch.zeros((1, c, 1, 1)), requires_grad=True)代码中文含义
这段代码是一个PyTorch神经网络的实现,其中定义了一些层和参数。具体解释如下:
- 第1行:定义了一个变量ffn_channel,其值等于输入的通道数c乘以一个常量FFN_Expand,用于作为前馈神经网络中的输入和输出通道数。
- 第2-3行:定义了两个卷积层,分别为self.conv4和self.conv5,其中self.conv4的输入通道数为c,输出通道数为ffn_channel,kernel_size=1表示使用1x1的卷积核,padding和stride都为0,groups和bias默认为1和True;self.conv5的输入通道数为ffn_channel,输出通道数为c,其他参数与self.conv4相同。
- 第4-5行:定义了两个LayerNorm2d层,分别为self.norm1和self.norm2,输入通道数均为c,用于对卷积层的输出进行归一化处理。
- 第6-7行:定义了两个Dropout层,分别为self.dropout1和self.dropout2,输入参数为drop_out_rate,如果drop_out_rate大于0则使用nn.Dropout,否则使用nn.Identity,用于对输入进行随机失活处理。
- 第8-9行:定义了两个可学习的参数,分别为self.beta和self.gamma,均为1x1的张量,输入通道数均为c,用于对归一化后的结果进行缩放和平移操作。
这段代码实现了一个卷积神经网络中的残差块(Residual Block),其中包含了前馈神经网络、残差连接、归一化和随机失活等常用的操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