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这段代码 model = models.Sequential([ layers.experimental.preprocessing.Rescaling(1. / 255, input_shape=(img_height, img_width, 3)), layers.Conv2D(16, (3, 3),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img_height, img_width, 3)), # 卷积层1,卷积核3*3 layers.Av
时间: 2024-04-27 09:19:36 浏览: 165
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简单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包含了一些常见的层和预处理步骤。
首先,使用 `layers.experimental.preprocessing.Rescaling` 层对输入进行预处理,将像素值缩放到 0 到 1 之间。其中,`img_height` 和 `img_width` 分别表示输入图像的高和宽,`3` 表示输入图像是 RGB 彩色图像,因此有 3 个通道。
接下来,使用 `layers.Conv2D` 层添加了一个卷积层。该层包含了 16 个 3x3 的卷积核,使用 ReLU 激活函数进行激活。由于该层是第一层卷积层,因此需要指定输入的形状为 `(img_height, img_width, 3)`。
接着,使用 `layers.AveragePooling2D` 层进行平均池化操作,对卷积层的输出进行下采样,降低特征图的维度。在这里,使用 2x2 的池化窗口进行平均池化操作。
然后,使用 `layers.Conv2D` 层再次添加了一个卷积层。该层包含了 32 个 3x3 的卷积核,使用 ReLU 激活函数进行激活。
接着,再次使用 `layers.AveragePooling2D` 层进行平均池化操作,降低特征图的维度。
最后,使用 `layers.Flatten` 层将特征图展开成一维的向量,然后使用 `layers.Dense` 层添加一个全连接层,输出维度为 10,使用 softmax 函数进行激活,得到最终的分类结果。
相关问题
画出这段代码的网 model = models.Sequential([ layers.experimental.preprocessing.Rescaling(1. / 255, input_shape=(img_height, img_width, 3)), layers.Conv2D(16, (3, 3),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img_height, img_width, 3)), # 卷积层1,卷积核3*3 layers.Av
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简单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可以用如下的图示来表示:
```
input (batch_size, img_height, img_width, 3)
|
Rescaling (batch_size, img_height, img_width, 3)
|
Conv2D (batch_size, img_height-2, img_width-2, 16)
|
AveragePooling2D (batch_size, (img_height-2)/2, (img_width-2)/2, 16)
|
Conv2D (batch_size, (img_height-4)/2, (img_width-4)/2, 32)
|
AveragePooling2D (batch_size, ((img_height-4)/2-2)/2, ((img_width-4)/2-2)/2, 32)
|
Flatten (batch_size, ((img_height-4)/2-2)/2 * ((img_width-4)/2-2)/2 * 32)
|
Dense (batch_size, 10)
|
softmax (batch_size, 10)
```
其中,Rescaling 层将输入进行预处理,将像素值缩放到 0 到 1 之间。Conv2D 层添加了一个卷积层,该层包含了 16 个 3x3 的卷积核,使用 ReLU 激活函数进行激活。AveragePooling2D 层进行平均池化操作,对卷积层的输出进行下采样,降低特征图的维度。Flatten 层将特征图展开成一维的向量,Dense 层添加一个全连接层,输出维度为 10,使用 softmax 函数进行激活,得到最终的分类结果。
def model_load(IMG_SHAPE=(224, 224, 3), class_num=12): # 加载预训练的mobilenet模型 base_model = tf.keras.applications.MobileNetV2(input_shape=IMG_SHAPE, include_top=False, weights='imagenet') # 将模型的主干参数进行冻结 base_model.trainable = False model = tf.keras.models.Sequential([ # 进行归一化的处理 tf.keras.layers.experimental.preprocessing.Rescaling(1. / 127.5, offset=-1, input_shape=IMG_SHAPE), # 设置主干模型 base_model, # 对主干模型的输出进行全局平均池化 tf.keras.layers.GlobalAveragePooling2D(), # 通过全连接层映射到最后的分类数目上 tf.keras.layers.Dense(class_num, activation='softmax') ]) model.summary() # 模型训练的优化器为adam优化器,模型的损失函数为交叉熵损失函数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return model
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函数`model_load`,用于加载预训练的MobileNetV2模型,并根据给定的图像形状和类别数创建一个新的模型。
首先,代码使用`tf.keras.applications.MobileNetV2`加载了一个预训练的MobileNetV2模型,其中`input_shape`参数指定了输入图像的形状,`include_top=False`表示不包含顶部的全连接层,`weights='imagenet'`表示使用在ImageNet数据集上预训练的权重。
接下来,通过设置`base_model.trainable = False`将模型的主干参数冻结,即不参与训练过程。
然后,使用`tf.keras.models.Sequential`创建一个序列模型,并按顺序添加各个层:
1. `tf.keras.layers.experimental.preprocessing.Rescaling`层用于对输入图像进行归一化处理。
2. 将预训练的MobileNetV2模型作为主干模型添加到序列模型中。
3. `tf.keras.layers.GlobalAveragePooling2D`层用于对主干模型的输出进行全局平均池化操作。
4. `tf.keras.layers.Dense`层通过全连接层将特征映射到最后的类别数目上,并使用softmax激活函数进行分类。
随后,通过调用`model.summary()`方法来打印模型的摘要信息。
最后,使用`model.compile()`方法配置模型的优化器为Adam优化器,损失函数为交叉熵损失函数,评估指标为准确率。
函数最后返回创建的模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