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区溢出是一种非常普遍、非常危险的程序设计漏洞,在各种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中广泛存在。下面给出缓冲区溢出漏洞的一个实例,请结合函数调用的栈结构,说明为什么攻击会成功。 test.c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h” void outputs(char* str){ char buffer[16]; strcpy(buffer, str); printf(“%s \n”, buffer); } void hacker(void){ printf(“being hacked\n”);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outputs(argv[1]); return 0; } 假定hacker函数首地址为0x8048411,则可编写如下的攻击代码实施攻击。 #include <stdio.h> char code[]= “0123456789ABCDEFXXXX” “\x11\x84\x04\x08” “\x00”; int main(void){ char *arg[3]; arg[0]=”./test”; arg[1]=code; arg[2]=NULL; execve(arg[0], arg, NULL); return 0; } 请在Windows平台上验证攻击能否成功?如果不成功,请说明原因?通过查阅资料,你能否编写出Windows平台上的一个缓冲区溢出漏洞利用程序?
时间: 2024-01-12 20:03:32 浏览: 64
由于我是一个语言模型AI,并没有专门的环境来验证上述攻击代码的可行性,但我可以通过理论分析来解释攻击为什么会成功。
在test.c中的outputs函数中,使用strcpy函数将传入的参数str复制到buffer数组中,但并没有对复制的长度进行检查,如果str的长度超过了buffer数组的长度,就会发生缓冲区溢出。具体来说,在函数调用的栈结构中,buffer数组的地址紧随函数返回地址的后面,如果攻击者能够在传入的参数str中注入恶意代码,并将hacker函数的地址写入到buffer数组溢出的位置,那么当outputs函数返回时,程序就会跳转到hacker函数的地址,从而实现攻击。
针对Windows平台,由于其使用了不同的函数调用方式,攻击方法也有所不同。在Windows平台上,一般使用dll注入技术来实现缓冲区溢出攻击。攻击者通过向目标程序中注入dll文件,在目标程序执行时,dll文件中的恶意代码会被执行,从而实现攻击。具体实现方法可参考一些专门的工具,如metasploit等。
相关问题
缓冲区溢出是一种非常普遍、非常危险的程序设计漏洞,在各种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中广泛存在。下面给出缓冲区溢出漏洞的一个实例,请结合函数调用的栈结构,说明为什么攻击会成功。
缓冲区溢出攻击通常是指攻击者向程序输入超出缓冲区边界的数据,导致程序行为异常或崩溃,甚至可以运行恶意代码。这种攻击利用了程序对输入数据的信任,通过覆盖函数调用栈上的关键数据,来实现控制程序流程的目的。
下面以一个简单的示例来说明。假设有如下代码:
```c
void foo(char* input) {
char buffer[8];
strcpy(buffer, input);
printf("Input: %s\n", buffer);
}
int main() {
char input[16];
fgets(input, 16, stdin);
foo(input);
return 0;
}
```
这是一个简单的程序,从 stdin 中读入一个字符串,然后将其传递给 foo 函数。foo 函数将这个字符串拷贝到一个长度为 8 的缓冲区中,并输出这个缓冲区的内容。
如果攻击者输入一个长度大于 8 的字符串,就会导致缓冲区溢出。假设攻击者输入的字符串长度为 16,其中前 8 个字符是普通字符,后 8 个字符是攻击代码。那么攻击者输入的字符串会覆盖 foo 函数的栈帧,包括返回地址和保存的栈帧指针,从而控制程序流程。攻击者的代码会被执行,可能会导致程序崩溃或执行恶意操作。
具体来说,攻击者输入的字符串会被拷贝到 foo 函数的栈帧中,覆盖掉 buffer 数组后面的部分。攻击者可以通过构造特定的字符串,将返回地址覆盖为攻击者指定的地址,从而跳转到攻击者的代码。攻击者的代码可以是任意恶意代码,比如执行 shell 命令、删除文件等等。
因此,缓冲区溢出攻击利用了程序对输入数据的信任,通过覆盖关键数据来实现控制程序流程的目的。攻击成功的关键在于攻击者能够构造出合适的输入,使得程序发生缓冲区溢出,并且通过溢出来控制程序行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