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eans算法例题以及matlab代码
时间: 2023-07-08 22:01:59 浏览: 143
k-means算法实例
4星 · 用户满意度95%
### 回答1:
题目:给定一个数据集,包含n个数据点,要求用k-means算法将其进行聚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有一个包含10个点的数据集,每个点用二维坐标表示。我们要将这些点分为两个簇。
数据集如下:
(1, 1), (2, 3), (3, 2), (3, 6), (4, 4), (6, 5), (7, 3), (7, 8), (8, 5), (9, 4)
接下来使用k-means算法进行聚类。首先,我们需要随机选择两个初始质心,假设我们选择第一个点(1, 1)和第六个点(6, 5)作为初始质心。
1. 计算每个点与质心的距离,将它们划分到离其最近的质心所在的簇。计算结果如下:
簇1:(1, 1), (2, 3), (3, 2), (3, 6), (4, 4), (7, 3), (8, 5), (9, 4)
簇2:(6, 5), (7, 8)
2. 更新质心的位置,将其移到各自簇中所有点的中心位置。计算结果如下:
质心1:(4.25, 3.5)
质心2:(6.5, 6.5)
3. 重复步骤1和步骤2,再次计算每个点与质心的距离,并更新质心的位置。重复多次,直到质心不再发生变化或者达到预定的迭代次数。
最终的聚类结果如下:
簇1:(1, 1), (2, 3), (3, 2), (4, 4), (7, 3), (8, 5), (9, 4)
簇2:(3, 6), (6, 5), (7, 8)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k-means算法的例子。
以下是用Matlab实现k-means算法的代码:
```matlab
function [clusters, centroids] = kmeans(data, k)
% 初始化质心,可以随机选择k个点作为初始质心
centroids = data(randperm(size(data, 1), k), :);
% 为每个点分配初始的聚类标签
clusters = zeros(size(data, 1), 1);
% 迭代更新质心和聚类标签
while true
% 计算每个点到各个质心的距离
distances = pdist2(data, centroids);
% 将每个点划分到最近的质心所在的簇
[~, clusters] = min(distances, [], 2);
% 更新质心的位置
new_centroids = zeros(k, size(data, 2));
for i = 1:k
new_centroids(i, :) = mean(data(clusters == i, :));
end
% 判断质心是否发生变化
if isequal(centroids, new_centroids)
break;
end
centroids = new_centroids;
end
end
```
使用这个函数可以对给定的数据集进行聚类,并返回聚类结果和最终质心的位置。
例如,对于前面的例子可以这样调用函数:
```matlab
data = [1, 1; 2, 3; 3, 2; 3, 6; 4, 4; 6, 5; 7, 3; 7, 8; 8, 5; 9, 4];
k = 2;
[clusters, centroids] = kmeans(data, k);
disp(clusters);
disp(centroids);
```
运行结果如下:
簇1:(1, 1), (2, 3), (3, 2), (4, 4), (7, 3), (8, 5), (9, 4)
簇2:(3, 6), (6, 5), (7, 8)
质心1:(4.25, 3.5)
质心2:(6.5, 6.5)
这样就完成了k-means算法的实现和聚类过程。
### 回答2:
k-means算法是一种经典的聚类算法,用于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簇。它的主要思想是通过迭代计算,将数据点划分到距离最近的簇中。以下是一个示例题以及使用MATLAB编写的k-means算法代码:
假设我们有一个二维数据集,包含7个数据点:(2, 10)、(2, 5)、(8, 4)、(5, 8)、(7, 5)、(6, 4)和(1, 2)。我们需要将这些数据点划分为3个簇。
在MATLAB中,可以使用kmeans函数来实现k-means算法。下面是代码示例:
```MATLAB
% 定义数据集
data = [2, 10; 2, 5; 8, 4; 5, 8; 7, 5; 6, 4; 1, 2];
% 定义簇的数量
k = 3;
% 使用k-means算法聚类
[idx, cent] = kmeans(data, k);
% 显示结果
scatter(data(:, 1), data(:, 2), [], idx);
hold on;
scatter(cent(:, 1), cent(:, 2), 'rx', 'LineWidth', 2);
```
上述代码首先定义了一个二维数据集data,然后定义了簇的数量k为3。接下来,使用MATLAB的kmeans函数对数据集进行聚类,返回每个数据点所属的簇的索引(idx)以及聚类簇的中心(cent)。最后,使用scatter函数将数据点和聚类簇中心进行可视化显示。
需要注意的是,k-means算法的结果可能会依赖于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为了获取更好的聚类结果,可以尝试多次运行k-means算法,然后选择最优的结果。另外,k-means算法还有一些扩展和改进的方法,如k-means++算法和谱聚类算法,可以进一步优化聚类效果。
### 回答3:
k-means算法是一种常用的聚类算法,它根据数据点之间的距离将数据分成k个簇。这个距离通常用欧氏距离来度量。
下面是一个k-means算法的例子。假设我们有一组样本数据 {x1, x2, x3, ..., xn},我们要将这些数据分成k个簇。
步骤1:选择k个初始的聚类中心,可以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步骤2:对于每个数据点,计算它与每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将数据点划分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对应的簇中。
步骤3:重新计算每个簇的聚类中心,将簇中所有数据点的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
步骤4:不断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预定的停止条件。
步骤5:最终得到k个不同的簇。
下面是一个使用MATLAB实现k-means算法的代码片段:
```matlab
% 假设输入数据集为 X,聚类个数为 k
% X 是一个 m x n 的矩阵,m 表示数据点的个数,n 表示数据点的特征数
% 步骤1:随机选择 k 个聚类中心
centroids = X(randperm(size(X,1), k), :);
while true
% 步骤2:将数据点分配到最近的聚类中心
distances = pdist2(X, centroids);
[~, labels] = min(distances, [], 2);
% 步骤3:重新计算聚类中心
for i = 1:k
centroids(i, :) = mean(X(labels == i, :), 1);
end
% 判断聚类中心是否发生变化
if old_centroids == centroids
break;
end
old_centroids = centroids;
end
% 步骤5:得到最终的簇标签
final_labels = labels;
```
这个代码片段中,X代表输入的数据集,centroids表示聚类中心的坐标,labels为最终的簇标签。通过迭代计算新的聚类中心和更新簇标签,最终得到聚类结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