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代码re=repmat(bw,[1 1 3]); pic=immultiply(re,im);
时间: 2024-06-02 10:08:13 浏览: 37
这段代码主要是将一个二值化图像(黑白图像)转换为彩色图像。
- `bw` 是一个二值化图像,其中 1 代表白色,0 代表黑色。
- `repmat(bw,[1 1 3])` 是将 `bw` 沿着第三个维度(RGB 颜色通道)复制三次,得到一个三通道的图像。这个操作可以将二值化图像转换为三通道的图像,其中每个通道的值都是二值化图像的值。
- `im` 是另外一张彩色图像。
- `immultiply(re,im)` 是将两张图像对应像素点相乘,得到一张新的彩色图像。在这里,相当于将 `re` 中的白色部分替换为 `im` 中对应像素点的颜色,黑色部分则为 0,没有颜色。
综合来看,这段代码的作用就是将一个二值化图像的白色部分替换为另一张彩色图像中的对应像素点的颜色,并得到一张新的彩色图像。
相关问题
解释if size(A,3)>1 wmap1=repmat(wmap1,[1 1 3]); gmap1=repmat(gmap1,[1 1 3]); end
这段代码的作用是,如果矩阵A的第三个维度大小大于1,那么就将wmap1和gmap1在第三个维度上都复制3个副本,即每个元素都会有3个分量,以便在处理RGB图像时能够正确地进行操作。其中,repmat函数表示将一个矩阵在指定的维度上重复若干次,以构成一个新的矩阵。在这里,[1 1 3]表示在第三个维度上重复3次。
CPT3 = zeros([1,21^7],'single'); A = reshape(1:21^6,21,21,21,21,21); A = reshape(A,[],1); p3 = repmat(1:21,1,21^5); p4 = repmat(1:21^2,1,21^3); p5 = repmat(1:21^3,1,21^2); p6 = repmat(1:21^4,1,21); p7 = repmat(1:21^5,1,21); p8 = 1:21^6; A1 = p4 - (p3-1)*21; A2 = p5 - (p4-1)*21; A3 = p6 - (p5-1)*21; A4 = p7 - (p6-1)*21; A5 = p8 - (p7-1)*21; h = min([p3;A1;A2;A3;A4;A5]); CPT3(1,(h-1)*21^6+p8) = 1;
这段代码是在生成一个大小为 $21^6 \times 21^6$ 的 CPT3 表格,其中每一行代表一个可能的输入序列,每一列代表一个可能的输出。具体来说,这个表格用于计算一个长度为 7 的序列,其中每个元素都可以取值为 1 到 21 中的任意一个数。输入序列的前 6 个元素决定了输出序列的前 6 个元素,而输出序列的第 7 个元素则由输入序列的所有元素共同决定。因此,这个表格的大小为 $21^6 \times 21^6$,其中的每个元素都是 0 或 1,表示对应的输入和输出是否匹配。
具体地,代码中首先将一个 5 维的数组 A 转化为一个 1 维的数组,然后生成了 6 个重复序列 p3, p4, p5, p6, p7, p8,分别用于计算输出序列的第 1 到第 6 个元素和所有元素。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矩阵计算,得到了一个大小为 $21^6 \times 21^6$ 的 CPT3 表格。具体地,A1, A2, A3, A4, A5 分别表示输出序列的前 1 到前 5 个元素与输入序列的差,h 取这些差的最小值,然后将相应的位置在 CPT3 中设为 1。最终,CPT3 中的每一行表示一个可能的输入序列,每一列表示一个可能的输出序列,而 1 表示对应的输入和输出匹配,0 表示不匹配。
阅读全文